种群自然调节(natural regulation of population)指自然界控制生物种群规模的过程。生物具有很强的繁殖力,但没有一个自然种群能够无限增长,因为自然界存在多种控制生物种群的客观因素。霍华德(Howard)和菲斯克(Fiske)1911年把造成昆虫种群死亡率增加的因素分为灾变性的(主要是气候因素,与种群密度无关)和选择性的...
种群调节可以包括种群密度、资源可用性、食物链关系、掠食者-被掠食者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因素等一系列因素。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超过其环境所能提供的资源和承受的极限时,种群调节会发生。种群密度的增加会导致资源消耗增加、食物链关系紊乱,进而可能导致竞争激烈和生存机会...
正确答案:种群的数量变动,反映着种群出生和死亡、迁出和迁入的相互作用,因此,一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因素,都同时影响着种群的数量动态。不同的生态学家提出不同的学说来阐述种群的调节机制。(1)生物学派认为,群落中的各个物种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利用的,从而使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的稳定平衡;当种群数量增加,就...
种群调节:指种群大小的控制或者是指种群大小所表现的作用限度。 1、生物学派:生物学派代表Howard&Fiske(1911)对两种迁入害虫舞毒蛾及棕尾毒蛾的寄生性天敌进行了研究。认为选择性因子是调节种群的主要因子。 2、气候学派:气候学派Uvarov(1931)巨著《InsectandClimate》认为气象因子是控制种群的主要因子。 3、自调节理论...
。而他疏是指不同植物种的种群之间,因某一种群密度增加和个体增长,引起另一种群个体死亡的现象,涉及不同物种群之间的竞争。非密度制约的种群调节,可以对种群增长引起正的或负的效应,一般不受种群数量或密度的影响。典型的非密度制约因素是外界的自然因素,如温度、降雨量、水肥条件和土壤状况等非生物因素。
第一节种群调节的概述 一、种群动态过程 一个种群,从其进人新的栖息地,经过种群增长到建立种群以后,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种群的增长。(2)经受不规则的波动和起落。(3)规则的或周期性的波动,有时也称为振荡。(4)比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称为种群平衡。(5)种群衰落。(6)种群灭亡。...
种群调节的例子包括: 1. 捕食者对被食者种群的影响:例如,在科罗拉多大峡谷北缘、阿里松特地区卡巴高原上的黑尾鹿(Odocoileus hemionus)的种群动态。在1905年黑尾鹿的种群约为4000头,而且似乎是由于美洲狮和狼的捕食而长期维持在该水平上。从1907年起,成百头的美洲狮和狼被杀,黑尾鹿数量开始増长。在该地区内过度的...
答:种群调节理论包括内源性调节理论和外源性调节理论,其中外源性理论包括: (1)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认为种群参数受气候条件强烈影响,种群增长主要受有利气候时间短暂的限制。 (2)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过程对种群调节的决定作用,认为只有密度制约因子才能调节种群的密度 内源...
答: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强调外因,认为种群数量变动主要是外部因素的作用,该理论又分为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和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认为生物种群主要是受对种群增长有利的短暂性的气候所感制,因此,种群从来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增殖到环境容纳量所允许的数量水平,不会产生食物竞争。作为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