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这首诗是《秋兴八首》组诗的第一首,也是组诗的序曲。全诗写秋声秋色,中间夹有“塞上风云”和“故园心”等词语,都是在为后面几首诗作伏笔。要读懂诗人此时的心情,还要继续去看其它七首诗。通过诵读全诗,我们就更能理解杜甫暮年漂泊、贫病交加,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那种博大情怀。这首诗歌的艺术性也很...
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是他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首诗不仅是《秋兴八首》组诗的序曲,也是杜甫晚年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深刻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孤独抑郁的复杂情感。5、秋雨叹三首·其一 杜甫〔唐代〕雨中百...
唐代出现过许多杰出的诗人,很多诗人都写过关于秋天的诗歌。杜甫写秋诗最突出的特点,即是气象上的博大,秉承了其一贯“写大”的风格。在“写大”的艺术上,自古及今,无人能接近杜甫的境界。该诗中,最能突出杜甫大气象风格的诗句,就是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此句写波浪,写风云;江上的...
翻译如下:秋天的凉风吹到万里之外,成群的强盗到处横行霸道。等待着遥远的家书,秋天到了想家的心情愈加沉重。满心愁绪的看见天上的鸟高高飞过,年迈的自己和众人一块踏上路程。本来打算投奔三峡,却因叛乱滞留,什么时候才回到京城。原文:悲秋——【唐】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待书日,秋来...
所以说,杜甫心中的故乡到底是哪,我们应该听听杜甫自己的心声。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诗人把目光从远处收回,回到了夔州城里,现在已是深秋时节,即将入冬,只见每家每户都在赶制御寒的冬衣。那白帝城里一片暮霭之中,也传来起伏不断的捣衣声。恐怕诗人听到捣衣声,也在忧心自己,还不知道自己的棉衣在...
公元767年,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瀼西,秋高气爽,漫步田野,思绪万千,即景抒怀,遂作此疏朗明快,淡泊闲适的组诗五首,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山野生活的向往渴望和退隐田园的急切心情。田野空旷辽阔,草木荒芜枯败,江水清澈明亮,红枣成熟落下,松子随风摇曳。流水潺潺,冲刷沙滩洁白平整;夕阳西下,映照群山绚丽灿烂;飞鸟...
这首诗全篇句句都是美妙的田园画卷,它妆点了秋的世界,也点染了杜甫的人生。南邻 唐·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此时的杜甫,曾在成都有过一段...
秋风淅淅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吴樯楚柁牵百丈,暖向神都寒未还。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青羌连百蛮。中巴不曾消息好,暝传戍鼓长云间。——唐.杜甫《秋风二首.其一》学习格律诗写作的亲可以读下《格律诗写作快速入门基础知识大全》,会对你的写作水平提高有一定的帮助。“秋风淅淅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
《秋雨叹三首》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时杜甫居长安下杜城。那一年秋天,下了六十多天雨。《唐书·韦见素传》:“天宝十三年秋,霖雨六十余日,京师庐舍垣墙,颓毁殆尽,凡一十九坊汗潦。”庄稼歉收,粮食匮乏,房屋毁坏,民不聊生。当朝宰相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