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的齐、梁、陈时期,禁碑政策虽有反复,但基本上是沿袭魏晋旧制,由朝廷掌握立碑的许可权。统一说起来,魏晋南朝的三百八十余年间,禁碑是通行的制度。隋朝统一南北之后,对臣民立墓碑有了具体的规定,立碑制度是依官品等级“听立”碑碣,官吏拥有建立墓碑的待遇,即便民间的孝义之士也有“立碣”的资格,对于实行...
这时还是三国魏时期,曹操禁碑明面上的理由是“整齐风俗”,抑制浮华浪费的风气,恢复北方战乱之后的经济。因为经历多年战乱的北方“天下凋敝,民不聊生”。另外,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经历,作为纪念物的“碑”也具有引发思故主,怀旧恩的作用,曹操当然不乐意见。(曹操像)当然,也另有政治方面的原因,曹...
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长江沿岸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今年5月22日,江夏法院为槐山矶驳岸发布司法保护令,并在古代“出示严禁事”石碑边竖立“司法保护令”禁碑,以法律规范强化对文物建筑的保护力度。同时,以“司法保护令”发布为契机,江夏法院在附近村湾向周边群众开展“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法治宣传活...
曹魏时期,曹操有感于汉代立碑之盛祸国殃民,曾颁布禁碑令,使没有特殊身份和用途的百姓不能竖碑,到晋代也一度延续。禁碑令在书法上极大地打压了碑版书法的存在,使书法几乎丧失了一种重要的形式载体,三国时期仅存的几块碑刻在禁碑令的笼罩下失却前行的动力,只能保存旧有的...
永禁碑是古代官府为禁止社会上的某些行为而以碑刻形式发布的公告,一般立于交通要道处,便于行人观看,达到警示、申诫的目的。 此永禁碑刻立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为时任县令奉江南行省徐州府之命,结合沛地实际而发布的。公告严禁地方奸民啸聚城乡,恃强凌弱,勒索商贾行人。凡民间各类交流和经商活动所需牙行、脚夫...
“永远示禁”碑实为一块“文物保护碑”,碑文全文的主题就是,即凡“郡城古迹”均“不准附近居民拆毁”;碑文所示保护文物的方式为“仍存旧制”,即户部山四门古迹建筑的重修应按照初建时的样式和规格;立碑的原因是“诚恐附近居民人等不知例禁,私自拆毁”;即告知附近居民要遵守例禁,不得私自拆毁任何古有...
而这种奢侈、荒诞的厚葬风俗也慢慢从上层开始向民间扩散,并日渐成为了一种严重的社会流弊,为了正本清源,一个以禁碑为代表的禁止厚葬制度,正在朝廷的酝酿之中。 碑禁制度的开始 建安十年, 魏武帝以天一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宋书.礼制二》十年春正月,攻谭,破之,诛其妻子,冀州平。下令曰:‘其...
奉宪示禁碑是清朝乾隆五十八年发布的禁令碑文,现存于湖北省京山市宋河镇石人山村。历史背景 据考证,在清朝时期,京山县宋河石人山一带,有时因山外之人进入山内砍伐树木柴草,强取资源,影响山民的税赋交纳而告到官府,当时官府发布公告严加禁止砍伐森林的行为。清朝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京山县宋河石泉团...
禁碑始于曹操。《宋书·礼志》载:“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曹操统一北方后,民生凋敝,所以抑制厚葬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曹操禁碑应该还有政治方面的考虑。因为“碑”是某种地位、威望的象征物,特别是公之于众的碑文,被敌对势力利用,也能蛊惑人心,扰乱视听,危及脆弱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