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禁松弛,自然导致侈靡之风又起,于是,至东晋末义熙年间(405-418),尚书祠部郎中裴松之(对,就是注补《三国志》的裴松之,“史学三裴”之一)鉴于“世立私碑,有乖事实”,建议“裁禁”。(裴松之像)裴松之是史学家,深知碑文“真假相蒙”的后果贻害无穷,强调禁碑的用意在“求实”,亦欲分别贵胄...
除了书法上的重要性,《爨龙颜碑》这块名碑的背后,更隐藏着诸多有关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密码。以一碑入手,能够由点到面,见微知著,印证前人的观点,把握历史的脉络,破解历史的谜团。 我们就先谈一谈与《爨龙颜碑》息息相关的曹操...
曹操颁布禁碑令,此碑流传极珍贵 东汉末年,曹操为了抑制奢侈浮华的厚葬之风,同时也是为了避免人们自我歌颂,禁立私碑。西晋取代曹魏之后,依旧下诏重申禁碑令。在西晋末年,王室之间相互厮杀,禁碑令名存实亡。但是到了刘宋时代,皇权复振,于是又开始重新严厉执行禁碑令。因此是见不到私家立碑的任何记载。而在...
下令曰:‘其与袁氏同恶者,与之更始。’令民不得复私讎,禁厚葬,皆一之于法。——《三国志》 曹操是禁碑令的最初下达者,其作为乱世奸雄,是在战火纷杀里钻出来的人,见惯了尸山血海,其自然没有那么多腐儒的愚孝思想,曹操不仅下令地方禁止厚葬行为,自己也以身作则,选择薄葬而终,自己的后世继承人也都严格遵...
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长江沿岸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今年5月22日,江夏法院为槐山矶驳岸发布司法保护令,并在古代“出示严禁事”石碑边竖立“司法保护令”禁碑,以法律规范强化对文物建筑的保护力度。同时,以“司法保护令”发布为契机,江夏法院在附近村湾向周边群众开展“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法治宣传...
摘要:三国时期曹操颁发的"禁碑令"是书法史石刻系统中碑文向墓志文转化的转捩点,并使墓志成为后来书法界研究的荦荦大端。目前,书法史对于曹魏禁碑的思想背景还有阐释和梳理的空间。本文尝试从汉代至南北朝时期丧葬方式及其观念的变迁来阐释曹操"禁碑令"所承载的思想,同时,试图厘清魏晋南北朝时期书体过渡中墓志的功能与形...
追求时代感而又不与时弊流俗相混同。10.禁碑令:魏晋三国时期,曹操有感于汉代立碑之盛祸国殃民,专门下过禁碑令,禁碑令中说:碑碣“妄媚死者,增长虚伪,而浪费资财,为害甚烈”。11.天然:天然就是没有经过任何人工处理过的自然天成的事物。书法上指不刻意尊崇书法书体,顺势而写、率性而为的作品。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打败袁绍,占领冀州之后,发布一道命令。就是《整齐风俗令》:阿党比周,先圣所疾也。闻冀州俗,父子异部,更相毁誉。昔直不疑无兄,世人谓之盗嫂;第五伯鱼三娶女,谓为挝妇翁;王凤擅权,谷永比之申伯;王商忠义,张匡谓之左道;此皆以黑为白,欺天罔君者也。吾欲...
记得曹操曾经颁布过禁碑令,因此有人就在墓中埋葬具有身份标识的石头,这就是墓志铭,简称墓志。墓志铭,有石头、砖、瓷等各种材质。墓碑的形状一般是乌龟驮着石碑。墓志一般是分为志盖和志身,志盖盝顶形,底部刻颂词,也就是铭文,志身刻亡者传记。浙江博物馆这件唐代青瓷墓志和碑的形状是一致的,是墓碑与墓志铭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