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1986年刊出的论文发其先声,明确将宰相的职权核心归纳为“议政权”和“监督百官执行权”,跳出学界关于君相之争的思维定式,强调君相间的协调统一,标志着祝先生在宰相制度研究领域的基本思路已经形成。 本文否定将西汉宰相制度变化归因于君权、相权矛盾的传统看法,主...
祝总斌教授的《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是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想要深入理解我国帝制早期的国家统治形态和运作机制,此书是必读书。 宰相作为古代辅佐君主统治国家的重要臣僚一直是位高权重,宰相制度也自然关系到统治阶级的政权稳定,宰相制度的重要性可...
祝先生一直是锻炼身体的,清瘦健康,但是一想到从六楼送你下来,还要再爬一次六楼,内心就不免要斗争。1998年8月,博士录取完毕,跟叶炜一起去拜访祝先生,内心的一个希望是获得先生的赠书,因为《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出了第二版。希望当然没有落空,祝先生的字迹潇洒有力,“孟宪实同志指疵”,绝对是祝...
正史职官志提到宰相的时候,通常会说它是“佐天子而理大政”的,再具体的职任规定就没有了。而祝先生则明确提出,宰相必须同时拥有议政权和监督百官执行权,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祝先生引用《后汉书·陈忠传》的记载,说“议政权”就是“入则参对而议政事”,按制度享有进宫谒见皇帝,共议国家...
西汉宰相制度变化之主要指导思想,还可通过武帝以后的历史进行探究。 汉武帝以后宰相制度的变化主要有:一是领尚书事和中朝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备,进一步使宰相权力受到限制;二是公开建立三公鼎立制度,相权因此分散。两个变化全和武帝时一样,也并非出于君权、相权之争。
2012年6月,祝总斌先生的《唐初宰相制度变化原因试探》一文获评“第九届北京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贞观元年至十三年五位最先以他官"参议朝政"而为宰相者的具体情况考证,论述唐初宰相制度的变化,不是出于君权压制、分散相权,而是当时的统治集团力图使宰相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
我来北大念研究生时,祝先生已经退休有年,平时不容易在学校里见到。我便求着陈苏镇老师,哪回去看祝先生时带上我,让我见识见识这位写出了《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的大学者、老教授,导师的导师。陈老师似乎有些为难,但还是满足了我的愿望。研究生拜访祝先生,右起:胡文波、王珊、孙正军、华喆、陈侃理,...
《君臣之际:中国古代的政权与学术》选取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祝总斌教授具有代表性的论著十余篇,聚焦于“皇权”“宰相”“吏胥”“取士”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最高权力、国家治理、官吏来源等重要问题探微发覆。此外,还收录作者关于《史记》的四篇文章,对《史记》书名的由来及司马迁的“崇儒”与“颂汉”问题提出...
历任讲师(1959年) 、副教授(1979年)、教授(1986年),曾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历史学系副系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离休。祝总斌先生著有《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材不材斋文集: 中国古代史研究》《材不材斋文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材不材斋史学丛稿》 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