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半部草书“当与君相见”,节奏加快,表达了王献之想和朋友相见的迫切之情。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书法是表达内心的艺术。破体书达到了这种效果。王献之创立了“破体书”,却被颜真卿写到了最美!楷行草三体夹杂,用节奏写出了一场视觉盛宴!颜真卿很少写破体书。本来“破体书”是王献之所创,却被颜真卿写到了最...
“破体”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徐浩的《论书》中。其中说到王献之的“破体书”,这种书法是指独创的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的多体兼容式的“行草书”和“一笔书”。作品评价 内容简介 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父亲以真行出名,儿子则以破体书为能。王献之自小就跟随父亲练习书法,非常勤奋,很小的...
关于“破体”,古人有两种解释法;其一,是指字的不规范的写法,或因书家为在书写过程中追求造型的美观,有意增删点画的字,或因文字发展变化时期出现的异体字、别体字。在历代法书中,这类字体时有所见,但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最多;其二,是指王献之创造的介乎草、行之间的一种书体,这是书家采撷众体之长而创造...
摘要“破体”书法史以王献之为节点,在其之前、之后分别表现为非自觉的“破体”与自觉的“破体”,从而在实际上形成了“破体”与“合体”的内涵分野:前者是文字在追求实用性的演化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现象,并非基于审美创造的产物;而后者则是人的感性自觉的...
而元代书法家任询继承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黄庭坚、米芾等人笔法,写出了一部与《送裴将军诗帖》并称“双璧”的“破体书”——《古柏行》,此作论笔法之多变,字迹之老辣奇崛,能与颜真卿比肩了:“书风特异,为颜鲁公之后劲”。任询,字君谟,因仰慕“宋四家”之一的蔡襄而取,号南麓先生,金天会十一年(...
“破体”一词,最早见于于唐任徐浩《论书》:“厥后钟善真书,张称草圣。右军行法,小令破体,皆一时之妙。”王献之《十二月帖》即是破体典范之例。之后,“破体”书被历代书家一直尝试应用,至颜真卿《裴将军诗》碑又是一高峰。所谓“破体”书,是区别于“篆隶草行楷”五种既定书体而言,是对不同书体进行...
破体法在谜面上立一字为对象,将其从形体上劈破成与底字整体或部分结构相似的两个字。如把“田”劈破成“日、日”,“丰”劈破成“非”等。这种谜法根据成谜需要,不受汉字结构的约束,可以故意截断、离析某个字素,因此常有出人意料之举。【破体法】如:禾苗破土生(猜字一)乘 谜面中的“土”作为破体...
王献之“破体”书法也运用了这种方法,但他的处理方法与“楷书的牵丝重合在牵丝之内”的做法恰恰相反,将措书的牵丝逸出笔画的两端,形成近似行书的牵丝。不但如此,他将措书的牵丝加粗使之带有草书牵丝的特征。行书的牵丝也采用了和措书同样的做法,即把牵丝但当一个笔画来写。偕书和行书牵丝的写法经过这样...
唐以后书家对破体书法的关注与发展 在后人看来颜真卿的破体书法的创新是极为成功的,但在唐代甚至宋代都少有人问津,看其原因:一是由于形式方面过于超前,唐代是中规中矩的儒士大夫掌政,对于多体混杂的破体书法自是不予以青睐;二是破体书法的书写需要书家本人极强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