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12日电 近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方璐课题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戴琼海院士课题组,摒弃了传统电子深度计算范式,构建了智能光计算的通用传播模型,首创了名为Taichi(意为“太极”)的干涉—衍射分布式广度光计算架构。基于此创新架构,课题组进一步探索干涉光与衍射光的优势特性,又研制出干涉—衍射异...
300多年后,一位来自中国浙江的年轻学子负笈剑桥,来到牛顿曾灵感迸发的地方。在这里,他突发奇想,希望研制出一种新型的纳米线材料,进而突破在微米尺度上实现大光谱范围色散的科学难题,解决传统光谱仪小尺寸与高性能无法兼具的挑战。他就是2023达摩院青橙奖的获得者杨宗银。12月27日,2023达摩院青橙奖获奖名单正式公...
触角是昆虫的主要感觉器官,能够精准感知微小振动、磁场方位、重力方向或化学刺激,其感知灵敏度可与人类皮肤相媲美,甚至在一些特殊功能上超过人类。受此启发,南开大学教授徐文涛团队与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团队合作,成功研制出一种神经形态人工触角系统,实现了类似蚂蚁触角传入神经的触觉感知和磁场感知功能。a 蚂蚁触角的...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记者魏梦佳)经长期联合攻关,清华大学研究团队突破传统芯片的物理瓶颈,创造性提出光电融合的全新计算框架,并研制出国际首个全模拟光电智能计算芯片(简称ACCEL)。经实测,该芯片在智能视觉目标识别任务方面的算力可达目前高性能商用芯片的3000余倍,为超高性能芯片的研发开辟全新路径。该成果近日发...
新华社南京4月20日电(记者陈席元)记者从南京理工大学获悉,该校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张轩教授团队研制出新型聚酯反渗透膜,克服了主流商用聚酰胺反渗透膜的多项原生缺陷,为下一代海水淡化技术提供了新方案。相关成果19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据张轩介绍,反渗透膜是海水淡化设施的关键装备,目前主流商用反...
柔性太阳电池在移动通信、车载移动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近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的研究团队研制出可以像纸片一样弯曲,且不易断裂的高柔韧性单晶硅太阳电池。该成果于北京时间5月24日晚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发表。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科研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研制的高柔韧性单晶硅太阳...
中国研制出无人机和卫星的微波“杀手”中国科学家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采用斯特林发动机作为动力和冷却装置的高功率微波发射器。它可以用作对抗无人机、军用飞机甚至卫星的武器。但专家表示,实用的战斗系统的出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西方对俄罗斯据称计划在太空部署核武器的轩然大波可能是重启战略稳定对话的笨拙尝试。这一...
经过近四年的努力探索,原子能院加速器质谱研究团队对紧凑型加速器质谱仪的核心难点——加速器紧凑化进行了创新研究,并突破高压馈入、气体输入、高压绝缘、间隙加速、气阻分布等系列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紧凑型串列加速器。其中,串列加速器长度仅为1米,大小为传统串列加速器1/3;整套谱仪占地面积约30平米...
近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张哲峰团队制备出具有高抗疲劳性能的3D打印钛合金材料。该项研究成果于2024年2月29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据了解,研究人员首次明确提出,理想状态下3D打印技术直接制备出的钛合金组织本身(称为Net-AM组织)应具有天然的超高疲劳性能,而打印过程中产生的气孔等缺陷掩盖了其自身组织抗疲劳...
目前研究软体机器人的国家有很多,大部分集中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美国注重机器人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而日本的机器人大部分都应用在工业领域,早在1989年,日本就研制出一款小型柔性机器手臂,该机器人手臂是采用硅胶材料制作而成,利用气体压缩原理进行机械驱动,具有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环转7个自由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