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早期作品鲜少,此作为篆书早期精品,虽仍具杨沂孙风格然已是其迈步向石鼓文字法意味的开展前沿,正可补充学术界对其篆书风格渐变之认识,并且透过书体、内容、界格、落款、署名,亦证见了大时代中“筱云年伯”徐用仪之重要分量。吴昌硕篆书七言联 Lot 2130吴昌硕(1844-1927)篆书七言联丁卯(1927年)作立轴 ...
吴昌硕的书法以篆书成就最高,其一生醉心于西秦《石鼓文》,并将其作为深耕的对象,经年累月的推敲追橅,终成自家面貌,开一时风气。这正如沙孟海所言“(缶翁)寝馈于《石鼓》数十年,早、中、晚年各有意态,各有体势,与时推迁,终以诗、书、画、印四绝雄视一世...
吴昌硕75岁临《石鼓文》,笔笔有力 吴昌硕(1844.8.1 —1927.11.29),清末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原名俊卿,字昌硕,别号苦铁,浙江安吉人。少年时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他的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
于结体方面,吴昌硕打破石鼓文既定之方正结构,将秦小篆之特点融入其中,有意稍许拉长每一字之长度,从而将其自身笔下之石鼓文与邓石如、吴熙载笔下之篆书风格相融合。此时吴昌硕之篆书书法,虽源自《石鼓文》,然却能将秦小篆之造型结构融入其间,并积极吸收借鉴同时代之书家篆书特点,与初期相较已然发生质之飞跃。至一...
吴昌硕临石鼓文 吴昌硕留下的石鼓文作品众多,时间跨度极长,各类作品皆有,而书画中则也时有融入,而晚年的吴昌硕,石鼓文的书写已入造化,精力也最为旺盛,是其艺术蜕变的重要时期,笔老辣苍迈,万毫齐力,墨有浓枯,极具金石之气,在笔墨表达上可谓炉火纯青;结体由原来的平正姿态转化为高低不平之势,字字飞动...
吴昌硕是中国书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其篆书“天下第一”的称号,在书法艺术上可谓独树一帜。但他一生中,却反复练习《石鼓文》一百多次,令人好奇,《石鼓文》究竟有何魔力,竟能令一代宗师为之倾倒?这一幅《石鼓文》,正是吴昌硕所书。据传,吴昌硕一生所作的《石鼓文》,民间所言“百遍”,不过是保守估计...
吴昌硕临石鼓文(附释文)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 ,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秦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后“石鼓秦物论”开始盛行,清末震钧断石鼓为秦文...
吴昌硕在临写石鼓文时,不仅继承了古法的精髓,还融入了自己的创新与个性。他打破了石鼓文严紧平整的格局,自创烂漫、恣肆、沉雄、古茂的新风。这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艺术创作方式,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古典形态,又富有个人风格。在结构上,吴昌硕的临石鼓文轴严谨而富有变化。他通过上下左右参差取姿,使得每个字都显得...
吴昌硕临写的石鼓文,在继承古法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创新与个性。其线条凝练厚重,笔力雄健,结构严谨而富有变化,展现出大气磅礴、古拙质朴的韵味。他的临作不仅体现了石鼓文的原有精神,更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吴昌硕的石鼓文临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清代书法史上的重要篇章,也为后人研究和欣赏...
拍品《石鼓文卷》作于1910年,吴昌硕时年六十七岁,吴氏记“以阮文达公摹刻四明范氏天一阁北宋本”为范本,全文录四百三十八字,以天干为各鼓编号,将十鼓文字书写于界格之中,方严整饬,遒劲凝炼。《石鼓文》卷局部 沙孟海曾总结吴昌硕石鼓文书法风格脉络:“篆书为先生名世绝品,寝馈于《石鼓》数十年,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