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的书法以篆书成就最高,其一生醉心于西秦《石鼓文》,并将其作为深耕的对象,经年累月的推敲追橅,终成自家面貌,开一时风气。这正如沙孟海所言“(缶翁)寝馈于《石鼓》数十年,早、中、晚年各有意态,各有体势,与时推迁,终以诗、书、画、印四绝雄视一世...
吴昌硕早期作品鲜少,此作为篆书早期精品,虽仍具杨沂孙风格然已是其迈步向石鼓文字法意味的开展前沿,正可补充学术界对其篆书风格渐变之认识,并且透过书体、内容、界格、落款、署名,亦证见了大时代中“筱云年伯”徐用仪之重要分量。吴昌硕篆书七言联 Lot 2130吴昌硕(1844-1927)篆书七言联丁卯(1927年)作立轴 ...
吴昌硕(1844.8.1 —1927.11.29),清末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原名俊卿,字昌硕,别号苦铁,浙江安吉人。少年时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他的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
沙孟海曾总结吴昌硕石鼓文书法风格脉络:“篆书为先生名世绝品,寝馈于《石鼓》数十年,早、中、晚年各有意态,各有体势,与时推迁”,吴昌硕书此卷时正值其“六十左右确立自我面目”之后,而逐渐“恣肆烂漫”,笔法较早期更为醇熟,展卷视之,苍茫朴厚之气淋漓而出,相同之字笔意变化丰富,一招一式,刚柔并进...
吴昌硕酷爱《石鼓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石鼓文》中所体现的是古代士族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吴昌硕得以在此过程中探寻历史,体味古人的情怀与人生。其次,他所写的《石鼓文》,是一种刚劲、豪放的书体,很符合吴昌硕的书风。吴昌硕练此功,不但能磨练他的书艺,而且能在书法中寻找心灵的共振与满足。《...
讲求用笔、施墨、敷彩、题款、钤印等的疏密轻重,配合得宜。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吴昌硕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作有《缶庐集》。吴昌硕临石鼓文 ...
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 ,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古来至今临石鼓文的大家繁多,但最知名的莫过于吴昌硕,所谓金石之气,金指金文,石指石头碑刻。在晚清民国时期,石鼓文又迎来一股学习热潮,齐白石、黄宾虹...
于吴昌硕的篆书书法佳作之中,《石鼓文》所占比重甚巨,其年龄跨度亦颇为宽泛,自四十岁延至八十岁,而七十岁后所书数量则相对更众。吴昌硕之艺术创作生涯乃是始于篆刻,故而,其接触并起始学习篆书之时亦相对为早。光绪六年(一八八〇),年三十七的吴昌硕抵至苏州,寄居于吴云之“两罍轩”,凭借吴云丰富收藏,...
据说,吴昌硕毕生写《石鼓文》,民间说他写了一百遍,还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其实远不止这个数!其实写多少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石鼓文》入了他的心!《石鼓文》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书法珍品,它的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石鼓文因刻在鼓形的石头上而得名,正如钟鼎文的命名一样。《石鼓文》这部作品刻在十块鼓形石上,...
吴昌硕在临写石鼓文时,不仅继承了古法的精髓,还融入了自己的创新与个性。他打破了石鼓文严紧平整的格局,自创烂漫、恣肆、沉雄、古茂的新风。这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艺术创作方式,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古典形态,又富有个人风格。在结构上,吴昌硕的临石鼓文轴严谨而富有变化。他通过上下左右参差取姿,使得每个字都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