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母庙石阙铭》是刊刻于东汉延光二年(公元123年)的一方刻石,又称“嵩山开母庙石阙铭”“启母庙石阙铭”和“开母庙铭”等,由堂溪协撰文并书丹,属篆书书法作品,现位于河南登封崇福观旁启母庙旧址。《开母庙石阙铭》刻于启母阙西阙北面,共36行,前12行为题名,满行7字;后24行为四言的颂辞和...
成亲王,永瑆《石阙铭》拓本,小楷,嘉庆五年(1800年)正月为蔗林相国董邦达书。 书写内容《石阙铭》是南朝文学家陆倕所写的一篇铭文。南朝梁·萧统将其收录于《文选·卷五十六》铭一类。刘璠《梁典》曰:陆倕,字佐公,吴郡人。少笃学,善属文。起家议曹从事,迁太子中舍人,后...
此石阙,屹立不倒于汉元初五年(公元118年)之风雨中,见证了千年的沧桑巨变,今则静卧于河南登封嵩山南麓,中岳庙前,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诉说着过往的辉煌。其字体,宽博而不失周正,古朴中蕴含渊雅之气,隶法之运用,遒劲雄浑,力透纸背,实乃西汉碑铭中之翘楚,令人叹为观止。杨守敬于《平碑记》中盛赞:...
《开母庙阙》亦为东汉延光二年颍川太守朱宠所建。无额。铭文篆书三十五行,前十一行,行七字,后二十四行,行十二字,铭文词意为颂扬夏禹治水以及启母的事迹。 《开母庙石阙铭》下方,另有东汉灵帝熹平三年(174)中郎将堂溪典《嵩山请雨铭》,隶书,十...
嵩山太室石阙铭是汉代石阙文物。此为乾隆甲寅三月精拓本。黄易鉴藏,题签并钤“小松所得金石”印。简介 纵:30cm,横:11.8cm。吴兆璜、臧华云捐赠。石阙立于汉元初五年(118年)。此石阙现位于河南登封嵩山南麓中岳庙前。字体宽和周正,古朴渊雅,隶法遒劲雄浑,为传世西汉碑铭之上乘。杨守敬《平碑记》云:...
从“碣”(刻石)到“碑”,再到“阙”,石刻文化在汉末时期已基本形成了其历史形态。当然,这里所说的基本形成,是因为后世的石刻类型中还有墓志铭和造像记的出现。但“碣”、“碑”、“阙”,以及“摩崖”等,如陕西汉中褒斜栈道上的《开通褒斜道记》、《石门颂》、《鄐君表记》、《杨淮表记》、《西狭颂...
“阙”是汉代宫殿、陵墓、庙观等建筑物门前耸立的特殊建筑,主要起礼仪装饰和标志作用,一般是呈对称形式分立在门前通道两旁。“嵩山三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筑庙阙。 《嵩山开母庙石阙铭》为小篆,字体呈方形,用笔圆转,线条厚重饱满,章法上整齐严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距离都很小,排列紧密,但笔画多与笔画少的...
石阙铭 陆佐公 刘璠《梁典》曰:陆倕。字佐公。吴郡人。少笃学。善群文。起家议曹从事。迁太子中舍人。後仕至太常卿。诏使为漏刻。石阙二铭。冠绝当世。赐以束帛。朝野荣之。 刘璠《梁典》曰:天监七年正月戊戌。诏曰。昔晋氏青盖南移。日不暇给。而两观莫筑。悬法无所。今礼盛华光。役务简便。可营建象...
《开母庙石阙铭》与《太室石阙铭》和《少室石阙铭》并称为“嵩山三阙铭”,它们不仅代表了东汉时期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珍贵实物。结体疏密匀停,宽博大气,用笔灵活而沉稳,展现了古代书法家的卓越技艺。如今,这块石碑依然静静地躺在河南登封的崇福观旁,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每当人们站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