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亲王,永瑆《石阙铭》拓本,小楷,嘉庆五年(1800年)正月为蔗林相国董邦达书。 书写内容《石阙铭》是南朝文学家陆倕所写的一篇铭文。南朝梁·萧统将其收录于《文选·卷五十六》铭一类。刘璠《梁典》曰:陆倕,字佐公,吴郡人。少笃学,善属文。起家议曹从事,迁太子中舍人,后...
石阙铭 陆佐公 刘璠《梁典》曰:陆倕。字佐公。吴郡人。少笃学。善群文。起家议曹从事。迁太子中舍人。後仕至太常卿。诏使为漏刻。石阙二铭。冠绝当世。赐以束帛。朝野荣之。 刘璠《梁典》曰:天监七年正月戊戌。诏曰。昔晋氏青盖南移。日不暇给。而两观莫筑。悬法无所。今礼盛华光。役务简便。可营建象...
此石阙,屹立不倒于汉元初五年(公元118年)之风雨中,见证了千年的沧桑巨变,今则静卧于河南登封嵩山南麓,中岳庙前,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诉说着过往的辉煌。其字体,宽博而不失周正,古朴中蕴含渊雅之气,隶法之运用,遒劲雄浑,力透纸背,实乃西汉碑铭中之翘楚,令人叹为观止。杨守敬于《平碑记》中盛赞:...
阙身有汉画像,与铭文书法交相辉映。 《金石萃编》载:每段均高一尺八寸五分,宽八尺九寸五分。字凡共二十行,满行十二字,下段题名十行,满行七字。《开母庙石阙铭》的篆书,书法古朴,是汉代篆书的名迹。较《少室石阙铭》为严谨,比李斯诸刻方...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茂密浑劲,莫如《少室》、《开母》,汉人篆碑,只存二种,可谓世之鸿宝,篆书之上仪也。"阙位于河南登封嵩山南麓万岁峰下。《开母庙石阙铭》书法古朴,是汉代篆书名迹。该碑铭笔法茂密雄浑,方形转折处多以圆笔,线条丰腴圆满,近似《祀三公山碑》,结构内舒外紧,以势取胜。
永瑆《石阙铭》用笔俊逸圆润典雅 小白聊书法 百家号12-2409:08 爱新觉罗永瑆,乾隆十一子,被封为成亲王,他在书法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作为皇族血脉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从小接触历代名帖,加之天资聪颖,后天又在书法上努力,终于成就了自己,永瑆擅长各种书体,尤其是楷书和小楷,其中小楷更为出色。 他与翁方...
“阙”是汉代宫殿、陵墓、庙观等建筑物门前耸立的特殊建筑,主要起礼仪装饰和标志作用,一般是呈对称形式分立在门前通道两旁。“嵩山三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筑庙阙。 《嵩山开母庙石阙铭》为小篆,字体呈方形,用笔圆转,线条厚重饱满,章法上整齐严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距离都很小,排列紧密,但笔画多与笔画少的...
士大夫得片纸只字,视如珍宝,乾隆皇帝命人刊印成字帖,并为之作序,流传海内外。成亲王传世书迹甚多,他的楷书《石阙铭》圆润遒劲,秀丽典雅,结体俊健,笔意潇洒,有赵子昂楷书的飘逸风姿,又有王羲之书法的遗韵,他的楷书端庄而巧寓变化,字迹秀美,舒淡雅致,充满灵气,成亲王的书法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
成亲王|小楷《石阙铭》,拓本翻墨本 《石阙铭》由南朝文学家陆倕所作,记录了石阙的壮丽与历史意义,展现了南朝文学的典雅与深邃。此铭文不仅文字优美,更蕴含着对古代建筑的敬仰与对历史的追溯。当成亲王的小楷风格与《石阙铭》的意境相结合时,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成亲王的小楷字形端庄秀丽,笔画圆润...
太室石阙铭是东汉隶书碑刻。石碑篆额题《中岳太室阳城》。东汉隶书碑刻。石碑篆额题《中岳太室阳城》。延光四年刻于嵩山,是《嵩山三阙》之一。《金石萃编》载:铭高一尺三寸,横四尺六寸五分。字共二十八行, 满行九字, 唯第三行十字。明嵩祯十年之后始称于世,铭字虽略漫漶,而笔力遒劲。传世墨本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