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经资料 【名称】三体石经 【年代】三国魏 【材质】刻石 【字体】古文、小篆、隶书 石经建立流传 概况 《三体石经》建于公元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三体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共约二十八碑,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
中国佛教徒为使佛法永存,防止佛经被毁,仿儒家镌刻石经之例,把重要佛教经典刻于深山幽谷的摩崖上,或刻于石柱、碑版而藏之于石洞,以便永久保存。摩崖石经 刻于自然岩石上,一般认为始于北齐。以山东泰山经石峪的大字《金刚经》和泰山东南徂徕山映佛岩的《大般若经》最为著名。清钱大昕谓此二经皆北齐武平中王子...
石经 [ shí jīng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shí jīng ] 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 刻于摩崖或碑版上的佛经。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热搜字词谙乎 二极 琬琰 通驰 花卉 相怨 群艺 骆丞 杠杆 狗蝇 ...
一、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在洛阳太学开刻,共46块,包括《易》石经、《礼》、《春秋》等七种。 二、正始石经:曹魏正始二年在洛阳开刻,用古文、隶书、篆书等三种文字刻成,又称《三体石经》,经文有《尚书》、《春秋》。 三、唐开成石经:唐文宗大和七年在长安开刻,用楷书刻成《易》、《书》、《诗》...
藏文石经,是用金属等工具将大藏经镌刻在石头上的一种特殊的经书形式,又称石头书。在藏族地区,人们又形象地称其为“多卡“或“多让”,意为“石经墙”。这是因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石板两面镌刻经书后,按一定规则或顺序重叠而成,远处望去,犹如一堵城墙,故名之。佛教石刻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从现存...
“石经”顾名思义就是刻在石头上的经典、经文了。早在汉代,人们就将儒家的重要经典镌刻石上。西汉末年,当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也受此启发,于是北齐时期便出现了第一块佛教的石刻经典。人们认为纸帛书经轻易就会遭到毁灭,而篆刻于石才可以永存于世。
三大石经指的是东汉的“熹平石经”、曹魏的“正始石经”和唐朝的“开成石经”。“熹平石经”是我国刻于石碑上的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为了统一规范经文混乱的局面,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西元 175 年),蔡邕等人奏请正定六经文字,得到灵帝许可。于是,参校诸体文字的经书,由蔡邕等书石,镌刻四十六块石碑,立于...
石经山上有9座藏经洞,自南而北整修开凿,正中第五洞是静琬最初开凿的藏经洞,名雷音洞,又称石经堂、千佛洞。石经山的经石大都采自山下十多公里以外的大石窝镇,然后运到磨碑寺刻字。经石一般双面镌刻,长约2米,宽约1米,厚12厘米,三四块石板就可以刻一卷经。刻完经文的石碑会运到石经山下暂存。每年...
嘉祐石经,又称“北宋石经”,是北宋时期刻制的一部重要经典。始刊于北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毕工于嘉祐元年(1061年),故称“嘉祐石经”或“北宋石经”。经文用篆、真二体书写,故又称“二体石经”。经成置开封太学,故又称“开封府石经”、“国子监石经”、“汴学石经”。书经人为杨南仲、谢飶、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