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环境的艺术。环境可为石窟造像提供合适的场所,烘托造像的艺术效果。石窟环境几乎无例外地都选择在远离闹市的山清水秀之处,环境本身就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与佛教绝情洗欲,向往彼岸佛国净土的主张相合拍。如敦煌莫高窟,在茫茫沙漠之中,鸣沙山下一湾溪水环绕,树木繁茂,绿草如茵,...
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我国现存的主要石窟群均为魏唐之间或宋朝前期作品,其中以石刻负盛名的是大同云冈、...
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尔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克孜尔乡的明屋达格山的悬崖上,距克孜尔镇东南7公里,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石窟始凿于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叶,早于敦煌莫高窟300年。窟群分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和后山区,绵延3公里。克孜尔千佛洞艺术是洞窟、雕塑、和壁画三位一...
佛教石窟艺术在印度起源,首先传入我国新疆,又从新疆传入甘肃的河西走廊。在甘肃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中国的四大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中最辉煌的敦煌莫高窟了。莫高窟现存洞窟735个,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开凿,前后延续1000多年,保存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
但是克孜尔石窟的画家却用艺术夸张的手法把它分成了四框进行圈染,包括女性在内,不少都被画家们画成了像是具有肌肉力感的健美运动员。这种从解剖学的角度晕染凹凸面的做法,也是克孜尔壁画有别于内地绘画的方面。克孜尔石窟壁画第三个特点,被称为屈铁盘丝。所谓的屈铁盘丝,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绘画线条的粗细...
9月14日,四川巴中,航拍南龛石窟局部。南龛石窟是四川省巴中境内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摩崖造像群,现存176龛,2700余尊,迄今已有1300余年,有着“盛唐彩雕全国第一”之美誉。摩崖造像大窟小窟、栉比相连,内容丰富,造型精美,是中国石窟艺术晚期发展巅峰具有代表性的佛教艺术。中新社记者 王磊 摄 9月14日,...
昌马石窟第4窟洞窟形制及其残存的塑像对于研究中国早期石窟艺术与佛教造像艺术极其重要。窟内壁画内容是四壁上方画条式旌幡,下画供养菩萨,身高近2米,今残存20身,菩萨周围画缠枝莲,与第二窟基本相同。窟顶前半部地仗大部分脱落,靠近中心柱正面上部右侧的部位残存龟形六瓣团花图案与一身飞天及菊花纹图案。后部...
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
在河畔山崖开凿的佛教寺庙,简称石窟。 中国石窟开凿史,自公元3世纪开始到公元16世纪结束。公元3世纪,佛教初至新疆,孕育了带有浓郁印度风及健陀罗风格的“龟兹模式”;公元3世纪~5世纪,佛教自新疆向东传播遍布河西走廊,形成了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开山鼻祖“凉州模式”;公元5世纪~9世纪,佛教传入中原,在此大放异彩,西方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