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 1. 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2. 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 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岩溶地区人口密度大,地区经济贫困,群众生态意识淡薄...
卫星对比图显示了2013年11月、2022年8月新铺镇金龙村的样貌,通过生态保护,该地区石漠化程度由此前的47.41%下降到10%以下。而这只是我国石漠化治理的一个缩影。国家林草局2022年底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与2016年相比,全国石漠化土地净减少333.08万公顷。石漠化地区植被综合盖度达到65.4%,比2016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
水土保持工程是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十三五”以来,广西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通过建设水库等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21万公顷,水土流失明显减缓。在大化县七百弄乡,喀斯特石山纵横、沟壑遍布,形成上千个山弄,储水难、用水难成为当地发展瓶颈。当地在深圳市帮扶下建设王烈水库,总库容37.7万立方米,为...
石漠化又叫石质荒漠化,是指水土流失导致熔岩地区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石漠化通常伴随着水土流失、物种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灾难,被学术界称为“生态癌症”。我国的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等8个南方省(区、市),其中又以云南...
央视网消息:石漠化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曾经石漠化严重、土壤贫瘠、自然环境恶劣。多年来,西畴县坚持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昔日石山已经成为今朝“绿海”。同时,当地结合区域自身生态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态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云南省文山...
贵州全省石漠化面积从2005年的3.76万平方公里减少至2022年的约1.5万平方公里,是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减少数量最多、幅度最大的省份,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幅超60% 贵州省分类施策、“治石”和扶贫有机结合的石漠化治理之路,不仅改善了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还有效带动群众增收,为全球其他被石漠化困扰的...
最后,石漠化进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会加剧江河湖库的泥沙淤积,直接影响流域内的水利水电设施的安全运行和效能发挥,最终威胁到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此外,由于石漠化会破坏岩溶地区的自然生态景观,造成其区域内景观的旅游价值降低以及丧失,影响到优势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石漠化,又被称为“地球癌症”,是毕节喀斯特地形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石漠化几乎覆盖毕节大半个地区。近年来,毕节市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自2008年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来,累计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积2350.44平方公里,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在石头山间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纳雍县...
古胜村是贵州石漠化治理的生动缩影。在贵州石漠化地区,像古胜村这样上演绿色“逆袭”的村寨不在少数——2023年我省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744平方公里,年度治理面积全国第一。贵州曾是全国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为攻克石漠化这一“地球之癌”,全省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艰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