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户(华阴迷胡),陕西省华阴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之一。华阴迷胡俗称“板凳曲子”,多为弦乐伴奏,因此也叫“清唱曲子”。华阴迷胡受宋代弹词以及元曲、杂剧的影响,在保持地摊型基本表演形式的前提下,部分开始向高台表演转化,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艺术形式 。2008年6月7日,眉户(华阴迷胡)经中华人民...
眉户,拼音是:méi hù。意思是:戏曲剧种。流行于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原作“ ”,1964年改今称。各地又有“曲子戏”、“迷胡戏”等称谓。前身是农村自娱的小曲坐唱。联曲体音乐。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艺工作者曾用眉户形式编演《十二把镰刀》、《夫妻识字》等。 指定位置查询词语 查询 大家都在查...
眉户含义解释 ⒈ 戏曲剧种。流行于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原作“ ”,1964年改今称。各地又有“曲子戏”、“迷胡戏”等称谓。前身是农村自娱的小曲坐唱。联曲体音乐。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艺工作者曾用眉户形式编演《十二把镰刀》、《夫妻识字》等。
眉户,即眉鄠(hù),或称“迷糊”、“迷胡”、“曲子戏”、“弦子戏”,是陕西省和甘肃省的主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眉户盛行于关中和陇东、陇中一带,而山西、河南、湖北、四川和宁夏等部分地区也有流行。眉户以其曲调委婉动听,具有令人听之入迷的艺术魅力而...
运城眉户原称“迷胡”“三弦子”,又称“曲子”“清曲”,因曲调婉转缠绵,使人听之入迷而得名,是一个以当地民歌小调为基础,逐渐发展成即可曲曲相连成套的、吸收借鉴蒲州梆子音乐,由地摊子说唱过渡到舞台演出的传统戏曲剧种。它的形成约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眉户因起源于陕西省的眉县和户县而得名,后传到我省...
眉户(晋南眉户),山西省临汾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晋南眉户,又称迷胡或曲子,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吸收了蒲州梆子的音乐而形成,主要流布于晋南地区。晋南眉户的唱腔音乐结构是曲牌联缀体,它有七十二大调和三十六小调之说,但保存下来的大、小调仅有八十七个,其代表的剧目有《三进士》《卖布》...
眉户,又名“眉户戏”“曲子戏”“弦子戏”,是陕西最古老的传统戏曲之一,它发源于商、周时代,先源于宫廷高层人群享受,后渐流传于民间。内容丰富、曲调优美,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一个曲牌联套体剧种。 最早流行于关中东部华县、华阴及中部的眉县和户县一带,这些地方自古盛行小调、情调、樵歌、牧歌、童谣以及孝歌,眉户就是...
眉户眉户戏是陕西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流传范围广泛,包括河南的西部、山西的南部,以及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它在关中地区特别盛行。眉户戏又称为“眉鄠”或“迷糊”,其起源仍有争议。 眉户戏的声腔贡调多取材于明清时期关中民俗曲。据传说,明代武功县的状元康海因刘谨案牵连而返回家乡,他致力于秦腔事业,组...
《中国戏曲志山西卷》载:“晋南眉户原称迷胡,俗称曲子戏。1955年按延安书写习惯,由晋南地区迷胡剧团开始,把迷胡改成了眉户。”说起晋南迷胡的起源,卷载:“一说源于陕西华县、华阴一带,流传至晋南以后,同当地的民间小调结合而形成了晋南迷胡;一说源于蒲州、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