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学教程》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学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之一。目录学是图书馆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目录学教程》阐述了目录学基础理论、中国目录学发展史、书目、索引、文摘与综述的编制原理、书目情报服务、书目工作...
解析 所谓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目录学则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最大的功用就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目录学的意义是什么?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①有助于我们掌握历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了解历代学术的盛衰。目录学通过目录的特有形式,著录各类学术典籍,是人们查找各类自己的门径,为人们了解、检阅图书提供便利。②有助于粗知学术源流,了解古代学术的演变。我国古代目录学,自刘向、刘歆到班固,历代目录书颇多沿袭,...
过去学问家对目录学极为重视。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云:“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然此事非苦学精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金榜也说:“不通《汉书·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 ...
《目录学》是2003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彭斐章、乔好勤、陈传夫。内容简介 在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关于目录学理论基础、理论体系的研究未能深入下去,不了了之。关于“书目情报”的争鸣却拉开了帷幕。“书目情报”是彭斐章教授着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加以建设的现、当代目录学的核心概念。90年代前期,“...
李焘(1115年~1184年),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丹棱(今四川省丹棱县)人。南宋官员、史学家、目录学家、经学家、诗人,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之后。绍兴八年(1138年),李焘登进士第,授成都华阳县主簿,未就任,于丹棱龙鹄山读书、讲学,至绍兴十二年(1142年)方才赴任。后起知荣州,迁潼川府路...
目录学 目录:是目和录得合称,目指篇目,即一部书的篇或卷的名称;录指叙录,是用以记述某一部书基本情况的简要文字,涉及书籍内容、作者生平、得失评价、版本流传与校勘整理经过等。目录是图书文献发展的产物,目的在于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图书文献。刘向、刘歆父子编纂的《别录》和《七略》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目录。
目录学,这个词语由“目”与“录”两部分组成。“目”通常指的是书名或篇名,“录”则是对这些内容进行说明和编排。它是一门研究目录工作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的学问,涉及书目情报运动的规律。目录学的核心在于揭示图书的主旨和用途,为读者提供查找和利用图书的方便。它的基本结构包括书名、小序和解题,...
一、目录与目录学 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指篇目,即一部书的篇或卷的名称;录,指叙录,是用以记述某一部书基本情况的简要文字,涉及书籍内容、作者生平、得失评价、版本流传与校勘整理经过等。目录是图书文献发展的产物,其目的在于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图书文献。西汉成帝、哀帝时期,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