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慈悲道场忏法》十卷》是约在公元6世纪梁武帝撰写。该书主要讲述了梁武帝为其皇后郗氏忏悔的故事。由来及发展 李元昊1038年建立大夏国。初期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极萧关,北控大漠”,辖二十二州;极盛时期包括今宁夏、陕北、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南部以及新疆部分地区。十三世纪...
碑身西夏文第一行译意为“大白上国域凉州感应塔之碑文”,碑额两侧刻有伎乐菩萨舞蹈像,题名上有云头宝盖。碑身高2.5米,宽0.9米。西夏文一面楷书28行,每行65字。汉文一面26行,每行70字。碑中的西夏文和汉文所述内容大体相同,但叙事前后很有差别。两面文字不是互译,而得各自撰写的。碑记凉州城内护国...
简论西夏文辞书,多指汉文典籍中的字典、词典和韵书。现在一谈起中国的辞书,多指汉文典籍中的字典、词典和韵书,关于少数民族文字的字典则很少论及。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字典中,西夏文字典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 位,无论在字典种类、编纂水平上都堪与当时的汉文字典相媲美。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向北宋皇帝上表,正式...
汉文大藏经的西夏文译刻本。始刻时间不详。元大德六年(1302)刻成,共3620余卷。据现有不完整的记录,先后共刷印140余藏,但今已无全藏可见,经版也毁损不存。现在各地发现的经论残卷,不过数十种。翻译版本 西夏文大藏经的翻译底本,可能系《开宝藏》的天禧修订本。北宋景祐元年(1034),《开宝藏》印本传到...
西夏文概述 《西夏文概述》史金波著 。
《西夏文缀》为清代学者王仁俊编写的文集。西夏国自1038年正式立国,便在国内通用本国的西夏文,但与宋、辽、金三国交聘往还的公文仍用汉文,此类公文对于研究宋、辽、金、夏四国关系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长期以来,此类公文一直散佚在宋人史籍、文集及其他文献中,很少有人专注于这类交聘公文的辑佚。王仁俊以...
西夏文字是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当时中国多民族文化相映生辉、多元文化相融相谐的表现,构成了西夏文化的精髓,是中古时期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夏文字典》是在2013版《新编西夏文字典》基础上修订的,是在不断搜集资料和研究中完成的,由于体例的原因和侧重点不同,主要特点:一是正字,规范所有西夏文字的字形,...
西夏文款是西夏瓷器上书西夏文的款识。甘肃武威古城乡塔儿庄出土一件施半截褐釉的剔花瓮,白色胎地上有四行墨书西夏文,按其意译为:“斜毁”、“发酵有(裂)伤”、“下速斜”、“小”。从译文可知,这个小瓮是用以酝酿发酵的,已报废。报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有裂伤,二是下部倾斜严重。另外,上海博物馆...
《孟子西夏文译本》,用西夏文翻译的汉文典籍,称为“夏译汉籍”,是研究西夏的重要资料。译自汉文的儒家经典《孟子》,是“夏译汉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西夏文译本》,儒家典籍在少数民族政权中的传播,值得深入研究,对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意义深远。入夏实证 西夏王朝统治者主张儒佛并重,在利用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