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白鳍豚之名易对其鳍色产生误解。鉴于“白鳍”之名不是历史曾经应用的,又不符合该物种的特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正式将该物种的中文标准名称定为“白鱀豚”。标本 截至2010年末,世界上保存的白鱀豚标本共89件,有性别记录的共72件,34件雄性,38件雌性。中国存有86件,有资料的剥制标本共39件,骨骼标本...
长江女神 白鱀豚,是鲸目淡水豚科白鱀豚属的哺乳动物。白鱀豚成体为小型鲸,吻狭长,身体背面呈浅蓝灰色,腹面白色。因它的腹面纯白,而得名白鱀豚。雌性个体大于雄性。 白鱀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干流,洞庭湖、鄱阳湖和钱塘江口一带。 白鱀豚在201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极度濒危(CR)。已被推...
白鱀豚是我国特有的淡水鲸类,又名白鳍豚、白鳍鲸、白鳍、白旗、白夹、青鳍等,仅产于长江中下游,其个头巨大,体重可达200多千克。然而,由于生存环境的影响,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白鱀豚,已成为世界上仅存的四种淡水豚中所剩数量最少的一种,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动物之一。白鱀豚 (图片由张春光提供)...
白暨豚(bái jì tún),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又称白豚、白鳍豚、白旗。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 为我国特产的一种小型鲸。体呈纺锤形,长1.5~2.5米,重可达230公斤。吻部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上翘。喷气孔纵长,位于头...
“淇淇”(1979 年-2002 年 7 月 14 日)是一头人工饲养的雄性白鱀豚(又称 白鳍豚),1980 年 1 月 11 日在长江交接洞庭湖口处被渔民捕获,次日运抵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并由该所一直饲养至自然死亡,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存活了 22 年 185 天,是唯一一头被人类长期饲养的白鱀豚,也是人类研究白鱀豚唯一...
🐬 白鳍豚,被誉为“长江的微笑”,是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古老生物。作为鲸类家族中的小个体成员,白鳍豚是世界上现存5种淡水豚中数量最少的,因此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 2022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长江特有物种白鲟已经灭绝。这一...
白鳍豚,又称白鱥豚,属于小型齿鲸类,是淡水豚中的一员。其名字源自中国古书《尔雅》的注解,描绘了它独特的形态特征。古书中写道,白鳍豚的体形似鱏鱼,尾巴像[鱼菊]鱼,腹部宽大,喙部小而尖锐,牙齿呈罗列状,上下相衔。它的鼻子位于额头上,能够发出声音,肉质少而脂肪多。这种豚类胎生,以细鱼为食。成年...
中文名称:白鳍豚 拉丁学名:Lipotesvexillifer(Miller,1918年) 俗名:白豚、白鳍豚、白旗,简称 英文名:YangtzeRiverDolphin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1995年被列为一级濒临灭绝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 特有种:是 濒危等级:极危,可能已灭绝(总部在瑞士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2007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
白鳍豚 别名白暨、白鱀豚,属于喙豚科,学名为LipotesvexilliferMiller,属于鲸目,白暨豚科。 识别特点为:吻突狭长,长约300毫米。额部圆而隆起。背鳍三角形,位于身体的3/5处,有低皮肤脊与尾鳍相连。头顶的偏左侧有一个能启闭自如的呼吸孔。尾鳍水平向,向缘凹入呈新月形。白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