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建筑通常采用中原殿阁造型,飞檐串角,但多用石灰塑成或砖瓦垒砌。除大门瓦檐裙板和门楣花饰部分用木结构外,余以砖瓦结构为主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木质部分凿榫铆眼相结合,与砖瓦部分错落有致,精巧严谨。楼面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织成...
喜洲古镇有明、清以及民国以来各个时期不同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15000多幢,遗存丰富,因此喜洲也被称为“白族民居建筑博物馆”。上百院的白族民居建筑以其古朴典雅的气势和精巧高超的建筑艺术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为中国建筑史增添了厚重的一笔。2001年6月,喜洲白族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云龙诺邓,由于地形的限制,只有大户人家才建完整的“三坊一照壁”合院,多数的民宅是去除了两侧耳房,缩减了开间尺寸的一颗印式民居,正房抬高形成月台适应坡地地形,少量民居厢房做台阶式处理。这些多样化的建筑布局对白族民居的空间组织产生重要的影响(图6)。 图6 诺邓村...
在色彩运用上,白族民居彩绘以白色为主调,体现了白族人民对白色的喜爱和崇尚。白色的墙面、照壁墙中间部分、瓦檐下作画底板、后檐墙上花墙等,都以白色为基调,形成了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在白墙之上,彩绘师们运用黑墨、石蓝、红土、土黄等主色调,以及石绿、银朱、石黄等辅助色调,进行精心的色彩搭配,使得整个民居...
白族民居,进了门楼便见一堵照壁。照壁建造得甚为精致:上有青瓦或琉璃瓦的铺盖;挑檐下,正中是方形、菱形或扇形的题诗壁画,常见的多为山水风光、历史人物和龙、凤、梅花鹿、金孔雀等祥兽瑞禽。照壁一般都书写了“福禄寿喜”、“毓秀钟灵”、“紫气东来”等吉语,以寄托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照壁是白族民居习俗的...
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既保留中国古代的民族特色,又有近现代的和外来的特色,对研究民居建筑的科学性、艺术性、及民俗都具有较高的价值。2001年06月25日,喜洲白族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沿革 距今3700年前,苍山白云峰麓就留存有新石器时期半穴居。到了汉代在大理设叶榆...
喜洲古镇,是大理市下辖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城镇。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喜洲古镇在隋唐时期被称为“大厘城”,是南诏时期的“十睑之一”,也是白族聚居的重要小镇。 喜洲古镇有明、清以及民国以来各个时期不同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15000多幢,遗存...
白族民居建筑也与汉族同为合院式住宅,但比北方四合院更加小巧,房屋也更注重雕刻彩绘,人称“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白族崇尚白色,以白为尊,民居以白色为主基调,墙体饰以青色或灰色的图案,古朴典雅,如水墨画一般恬静。建筑多为土木砖石结构,外墙面上白下灰,雕梁画栋,吸收了西方及江南民宅的优点,形成独特的建筑艺...
从鹤庆城镇到乡村,典型的白族民居到处都有,这些白族民居保持着从明代、清代、民国到现代的完整连贯的时间序列,具有丰富多彩的平面布局和空间构架,显示了白族传统建筑技术的高度发展水平。当你步入鹤庆白族民居的院落,你就能够感悟到茶马古道沿线繁荣的商贾文化,白族人天人合一的传统人居观和多元信仰体系交融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