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最哲理的琴 宋·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通过问句与反问,以简洁的语言引发了深刻的哲思,试图去探讨琴声的本质与人生的意义。苏轼提出:琴声是否来自琴,为何放在盒子中不发声?而若是来自手指,为何我们不直接从手指上去听琴声?这四句诗貌似...
舳舻千里,酾酒临江,人生可以多么的雄壮,也还是须臾间的沧海之粟,虽然有这样的怅然,却非看穿红尘式悲观,而是人生的感悟,是对生命的升华,对婵娟千里时与共的超脱,生活的乐观与理趣使得东坡更加观照生活,胸怀世间万物,偶尔的触动也可以带给无穷的哲思,《琴诗》就是生活的捕捉。倘若明珠有泪,暖玉生烟,七弦...
《琴诗》 宋代:苏轼 若⾔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 如果琴上有声⾳,放在箱中为何不响; 那如果声⾳是从⼿指上发出,为什么⼈们不在⼿指上听呢? 【注释】 若:如果。 何:为何。 【赏析】 唐朝...
《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李白 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 忆与崔宗之,白水弄素月。 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 泛此黄金花,颓然清歌发。 一朝摧玉树,生死殊飘忽。 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殁。 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 泉户何时明?长扫狐兔窟。 《废琴》·白居易 丝桐合为琴,中...
韦应物此诗是一首禅意诗,苏东坡这首又何尝不是呢?在与《彦正判官书》中,苏轼曾说,这首《琴诗》是听别人弹琴时有感而作,并自认此诗为偈。偈,意为佛经中的唱词。佛经《楞严经》云: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隐娘读苏轼的这首诗时,感觉这不像诗,...
争论的焦点在于,韩愈这首琴诗与古琴传统的韵味很是不同。《白虎通》有“琴者,禁也,所以禁淫邪,正人心”,琴作为古代乐器的代表,最突出的就是讲究审美的中正平和,否则便是“呕哑嘲哳难为听”。而我们看《听颖师弹琴》,时而“轩昂”,音乐高亢雄壮,时而“浮云”,音乐飘逸悠扬,时而“喧啾”,音乐如百鸟...
——南北朝:谢朓《和王中丞闻琴诗》 -2- 嗣宗看月夜。 中散对行云。 一弦虽独韵。 犹足动文君。 ——南北朝:庾信《和淮南公听琴闻弦断诗》 -3-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 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风华国乐》 20241223 《风华国乐》 20241222 《风华国乐》 20241221 《风华国乐》 20241220 《风华国乐》 20241219 《风华国乐》 20241218 《风华国乐》 20241217 《风华国乐》 20241216 《风华国乐》 20241215 《风华国乐》 20241214 《风华国乐》 20241213 《风华国乐》 20241212 精选...
苏轼的《琴诗》条屏创作还是比较好看(书法:张德进)《琴诗》【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