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同,在他们俩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王安石曾经夸赞司马光为国之栋梁,而司马光也赞许王安石为世之君子。两个人并没有因为政见不同,就互相攻讦,可谓真君子!同样,王安石和苏轼之间也是如此。苏轼算起来是王安石的晚辈,但是王安石十分器重苏轼的文采,想要让他跟着自己一起变法。可苏轼对变法有点排斥,对...
司马光与苏轼父亲交好,也是苏轼的恩师。苏轼不仅与司马光政见一致,而且敬重他的为人,在《司马温公行状》中评价他“论公之德,至于感人心,动天地,巍巍如此。”因为父亲苏洵与王安石相互看不惯,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远不如司马光。然而,俩人却在文学上相互欣赏,是政治上的对头,文学上的知己。苏轼读王安石《桂枝...
鲜为人提及的是,王安石死后,主动向皇帝请求为他施加厚礼的,正是他一生的政敌司马光,王安石因此被赠官太傅,而起草《王安石赠太傅制》的正是苏轼。从王安石的晚年,回视他与苏轼、司马光的恩恩怨怨,再体味他晚年“悟空”后的风轻云淡,别有一番滋味。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出生...
王安石、司马光,以及苏轼,虽然年龄相仿,但他们在政见上产生了明显的分歧。这并不是由于年龄问题,而是因为他们对国家政策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并非罕见,大多数人都不够像王安石那样眼光长远,不愿频繁变革政策。王安石主张开源政策,司马光则主张节流。他们的分歧导致了争吵和冲突,特别是在青苗法的问题上。王安石提出...
四人中欧阳修(1007年-1072年)最为年长,他比司马光(1019年-1086年)大12岁,比王安石(1021年-1086年)大14岁,比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大30岁。他们四人同在朝廷做官,四人之间都有或深或浅的交往。欧阳修年纪最大,又对其他三位有推荐之恩,所以我先从欧阳修谈起。欧阳修对司马光、...
从年龄上看范仲淹出生于公元989年,欧阳修是公元1007年,司马光是公元1019年,王安石是公元1021年,苏轼是公元1037年,基本上每个人都差十几岁的样子,在封建时代这个年龄差距那是要隔出一代人的。从历史上来看,除了苏轼在仕途上起步最晚,成就最低以外,其余几位无一例外都进入到了宋朝的权力中枢,王安石和司马光...
四人中,年龄最大的是欧阳修,生于公元1007年,司马光生于1019年,王安石生于公元1021年,苏轼生于公元1039年,苏轼在其中明显属于小老弟。年纪最长,乐于提拔后进的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在四人中因为年纪最大,入仕最早,在四人出仕的同一时期,欧阳修的官职也最高,对三位后辈都多有提拔。公元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
总的来说,欧阳修他唯才是举,提拔了与自己政见相似的司马光、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王安石,以及处于两种思想之间的苏轼,也因此得到了其余三人的尊敬。司马光与王安石因为一个主张节流,一个主张开源而走向了决裂。不过,司马光在王安石死后主动提出“宜优加厚礼”,且评价王安石道:“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
七绝.又和(游赵中令园)上元日游南园赏梅花 北宋 · 司马光 中令园陪丞相游,百分劝酒不须愁。春风陌上醒归去,只恐更为桃李羞。在春日里的上元日,阳光明媚,花香四溢,司马光应邀来到了赵中令的私家园林中赏梅。这赵中令园内,梅花盛开如云,洁白的花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它们的娇羞与美丽。...
”苏轼在欧阳修的大力延誉下,高中进士,闻名朝野。四、王安石与司马光 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宋仁宗在位时举的进士,司马光是1038年,甲科;王安石是1042年,第四名。都是名列前茅的佼佼者。二人前后为进士,同朝为臣,且都才华横溢,起初相互欣赏,关系不错。但这两个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经史学家最终却因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