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与苏轼父亲交好,也是苏轼的恩师。苏轼不仅与司马光政见一致,而且敬重他的为人,在《司马温公行状》中评价他“论公之德,至于感人心,动天地,巍巍如此。”因为父亲苏洵与王安石相互看不惯,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远不如司马光。然而,俩人却在文学上相互欣赏,是政治上的对头,文学上的知己。苏轼读王安石《桂枝...
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其实属于君子之交。早年两个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可是后来司马光和王安石在政见上产生了不同意见,这也不影响他们俩的关系。 君子和而不同,在他们俩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王安石曾经夸赞司马光为国之栋梁,而司马光也赞许王安石...
主演:王安石,司马光,苏轼 导演:宋神宗 时间:公元1070年—1086年 观众:我、你们、不在场的他们 第一幕 1037年,当苏轼在四川眉州呱呱坠地的时候,司马光和王安石都已经是翩翩少年了。王安石跟着父亲来到京城,认识了文豪曾巩和欧阳修; 19岁的司马光正在河南老家寒窗苦读,因为再过一年,他就要参加一年一度的高考...
王安石、司马光,以及苏轼,虽然年龄相仿,但他们在政见上产生了明显的分歧。这并不是由于年龄问题,而是因为他们对国家政策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并非罕见,大多数人都不够像王安石那样眼光长远,不愿频繁变革政策。王安石主张开源政策,司马光则主张节流。他们的分歧导致了争吵和冲突,特别是在青苗法的问题上。王安石提出...
四人中欧阳修(1007年-1072年)最为年长,他比司马光(1019年-1086年)大12岁,比王安石(1021年-1086年)大14岁,比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大30岁。他们四人同在朝廷做官,四人之间都有或深或浅的交往。欧阳修年纪最大,又对其他三位有推荐之恩,所以我先从欧阳修谈起。欧阳修对司马光、...
王安石与政敌苏轼之间一笑泯恩仇,世事沧桑真如过眼烟云。 鲜为人提及的是,王安石死后,主动向皇帝请求为他施加厚礼的,正是他一生的政敌司马光,王安石因此被赠官太傅,而起草《王安石赠太傅制》的正是苏轼。从王安石的晚年,回视他与苏轼、司马光的恩恩怨怨,再体味他晚年“悟空”后的风轻云淡,别有一番滋味。
一个是才高八斗的史学巨人,一个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一个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一代文豪。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这三个大文豪间的友谊颇为引人注目,三人都是才华横溢且名扬于世的高士,一度是互相倾慕的好友。
总的来说,欧阳修他唯才是举,提拔了与自己政见相似的司马光、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王安石,以及处于两种思想之间的苏轼,也因此得到了其余三人的尊敬。司马光与王安石因为一个主张节流,一个主张开源而走向了决裂。不过,司马光在王安石死后主动提出“宜优加厚礼”,且评价王安石道:“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
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北宋年间的人物。他们三个人都才气绝高,本该是一生互为良友,但是因为一件事,他们三人之间出现了曲折繁复的故事。这件事就是王安石变法。宋神宗继位之后深感宋朝每况日下,国力愈加衰弱,国家每年都是入不敷出,急切的想改变这一切,而这是王安石的一封奏折让刚继位的宋神宗看见了希望。这...
但是司马光却另有考虑。他需要平抚各种社会矛盾,使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这各种社会矛盾的交织点,就是王安石的变法新政。所以,他只有牺牲新法,就像当年的商鞅为新法作出的牺牲。皇帝年幼,他个人没有那么大的能量,他除了废除新法别无选择。可是这样一来就有趣了。当年苏轼反对变法,还因此被贬,因此激进派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