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首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意思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这一章表达了秦国军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他们虽然没有华丽的衣服,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
“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体现了军民的团结,强调同甘共苦之情;(2)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同仇敌忾的热烈场面。(3)“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情感逐层递进,体现了英勇无畏、共赴国难的决心。(...
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体现了秦军的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戈矛”指的是戈和矛,泛指兵器。“同仇”指的是共同赴敌,对敌人表示共同的愤慨。对于“王于兴师”的回应是“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君王有命,士兵们修整好武器,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泽”...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注】。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注】泽:亲肤的内衣。【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整首诗语言简练,用整齐的四言,节奏铿锵,读来给人激昂慷慨的振奋之感...
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与君同穿衫衣,与君同穿裳衣。表现了战士们昂扬向上的积极乐观精神。 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表明他们有共同的敌人,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的英勇无畏精神。 第二章结句“与子偕作”,表明他们共同行动,同生共死,不怕困难的协作友爱精神。 第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表明战士们将...
①使诗歌内容递进与丰富:在第一章中,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开篇,强调了战士之间团结友爱、患难与共的情感基础,接着“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激发了同仇敌忾的战斗情绪。“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延续了团结的主题,“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则进一步描绘了战士们积极进行战斗准备的场景,从“戈...
“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赏析】《无衣》产生于秦地,该诗反复咏唱: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衣服跟你共享,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一同奔赴战场。诗歌既表现了慷慨赴敌、同仇敌忾...
小提示:"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兴师:(书)(动)举兵;起兵:~动众。 戈矛:1.戈和矛。亦泛指兵器。2.武士;军队。3.战争;冲突。 小提示:"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