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是其确立了行草书的新典范。他主张把行书和草书结合起来,以区别于章草古法。王献之用“草纵之致”的笔势写行书,使笔势的连属流贯于字与字之间,笔势一泻直下,形成“字段”、“字组”。常常用实笔来写虚笔的映带牵连,以弥合字间的距离,使行气贯通,唐人将这种写法称作是“创...
王献之曾在墙壁上书写一丈见方的大字,父亲王羲之认为写得超赞,前来观赏者达数百人。王献之在书法上学习父亲王羲之,同时也像父亲一样,不局限于一种书体,一个门派,而是博采众长,兼顾百家,“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同时在此基础上独创自己的风格。王献之首创“一笔书”,一改父亲上下不相连的草体,能...
10、《卫军帖》:王献之行草代表作。原作不存,现存为拓本。5行,42字。此帖写到仆射服食五石散,感到体力有所增强的事情。楷行相杂,笔力饱满,字势端庄而流丽。在章法布局上,楷书起首,然后行书楷书交互使用,最后草书作结,整幅作品看上去给人以潇洒灵动之感,极富审美和趣味性。
甚至被世人同王羲之放在一起,并称为“二王”,但回溯书法史,你会发现王献之名气不高,书坛中学习其字的人少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部分来自于唐太宗李世民。魏晋时期的梁武帝,凭一句“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让“王书”在大江南北风靡,到了唐代依然长盛不衰,受到李世民的关注,领悟其字的精绝之处,...
王羲之有七子,为何最小的献之能与父齐名?书法得其源改其体 王献之只活了四十三岁。这个年龄作为物理时间而言,确实有些短促。但是,他的艺术成就并不受英年早逝的影响,依然在千载书史高手之林中,被后世尊为四贤之一,与举世公认的杰出书家钟繇、张芝及其父羲之齐名可见。可见,一个人的艺术精神与作品是否长寿...
第一个女人:郗道茂郗道茂是王献之的表妹,她美貌出众,聪明伶俐,性格温献顺之。和道茂从小青梅竹马,感情深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献之的政治地位不断提升,道茂的社会地位却不断下降。最终,在家族的压力下,道茂被迫离开了献之,嫁给了别人。尽管道茂最终命运多舛,但她始终没有忘记献之对她的深情厚意...
书法家王献之为不娶公主,自残双腿,新安公主:瘸了我也要嫁给你 前言 王献之,这个名字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家喻户晓。作为书圣王羲之之子,出身名门的王献之年少聪慧,才华过人,其书法与父亲并称为“二王”,更与张芝、钟繇等人齐名;而且除却书法之外,他还擅长作画。不过,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人,在...
从这一篇开始,我们开始读王献之。王献之是所谓“书中四贤”之一,前面的张芝、锺繇、王羲之三位我们已经陆续说过。因为“书家决定书法”“人如其书”的原因,我们同样要先研读王献之的生平事迹。(王献之画像)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又称阿敬、王令、大令。王羲之第七子。王羲之的八个子女其实都值得一说...
王献之《中秋贴》局部 王献之,字子敬,祖籍属琅琊临沂,出生于浙江绍兴,书圣王羲之第七子,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王献之官至中书令,后人称其为“王大令”。王献之幼年跟随其父王羲之学书,天赋异禀,并且在其父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后来又吸收张芝技法,终以行草书闻名。王羲之以真行见长,王献之则以行草为贵。父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