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醒之累豆瓣评分:8.4 简介:一段走向世界的挫折之路,一个独醒先驱的悲剧人生。透过一个“失败者”的执着与挣扎,读懂内外矛盾交织的晚清政局。本书以郭嵩焘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串联起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等晚清军政重要人
知名学者孟泽著《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可谓用心用情用功,既厚重——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深度解读伟大而孤独的郭嵩焘与分崩离析的晚清大变局;也沉重——先知先觉的郭嵩焘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孤独而痛苦一生,让后人扼腕长叹!“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屈原的内心独白,道...
筠仙之独醒,一独醒于庚申国变前之知几,激流勇退而辞南书房;二独醒于洋务通商之才识,却黯然离任于官场倾轧。筠仙之累,一累于为人书生意气,精神卓然自立而不能屈伸自如;二累于为官操切认真,虽有干才却不懂奥援、不善驾驭、不惜于得罪巨室同僚;三累于为学洞察幽微,发中西体用、政商本末之争先声,却不能见容...
读孟先生《独醒之累》的第二大感受是,全面建立衡量郭嵩焘思想价值的参照坐标。简言之,一是历史的、时间坐标,一是世界的、空间坐标。相对于同时代的中国人而言,郭嵩焘是一个“独醒者”。如果放在一百多年的今天来看,或许他的深刻早就成了一种文明对话的“普通常识”。但这种基于历史结论的观察显然是无知和...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一书,绝非为了发思古之幽情,也并非单单是为某位历史人物正名或“平反”,而是反思历史之作,感怀时事之作,探寻幽微人性之作。阅读这部书,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三重意义上的“返回”。其一,是返回历史现场。“光绪十五年(1889年),郭嵩焘在长沙的寓所开始撰写回忆录性质的...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一书,绝非为了发思古之幽情,也并非单单是为某位历史人物正名或“平反”,而是反思历史之作,感怀时事之作,探寻幽微人性之作。 阅读这部书,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三重意义上的“返回”。 其一,是返回历史现场。“光绪十五年(1889年),郭嵩焘在长沙的寓所开始撰写回忆录性质的《玉...
“惟公负独醒之累”1879年,郭嵩焘从英国回到长沙,很快就收到严复的来信。严复在英国时被郭嵩焘认同,几乎毫无保留。第一次见面,郭嵩焘就认同这个人,而且与之亲密的程度超出一般。郭嵩焘是封疆大吏、省部级官员,进士出身。而严复是一小留学生。那个时候的留学生,往往并非那种家庭很体面、能够参加科举考试很...
1891年,郭嵩焘去世,严复写了副挽联,言“惟公负独醒之累”。我觉得“独醒之累”——至少还有一个人醒,比别人更醒一些、更明白一些——并非夸张之词。以严复当时的经历、履历,他跟很多人打交道,包括曾纪泽、李鸿章等等。严复对当时整个晚清官员群体的判断,应该不是空穴来风。说郭嵩焘“负独醒之累”,严复的...
红网时刻11月22日讯(记者 周逸峰)一段走向世界的挫折之路,一个独醒先驱的悲剧人生。透过一个“失败者”的执着与挣扎,读懂内外矛盾交织的晚清政局。近日,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孟泽教授新著《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出版。 本书以郭嵩焘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串联起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