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学者孟泽著《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可谓用心用情用功,既厚重——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深度解读伟大而孤独的郭嵩焘与分崩离析的晚清大变局;也沉重——先知先觉的郭嵩焘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孤独而痛苦一生,让后人扼腕长叹!“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屈原的内心独白,道...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那段历史,郭嵩焘仿佛一个从现代穿越过去的另类。《独醒之累》这本书以郭嵩焘一生的言行为切入点,审视晚清内外的时局,堪称一部全新视角下的晚清史。这本书采用锁线精装,正文是进口的纯质纸,内外双封面,印刷非常精美,阅读收藏都很合适。这本书里面还附有很多精美的插图,可以直观地展现郭嵩...
独醒之累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孟泽著,岳麓书社,2021年11月第1版。 前几天看的《大变局》以宏观视角梳理晚清五十年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这书以一个人的视角观照这段历史。两书主旨一致,都揭示晚清之亡实不可挽,并没什么令人遗憾叹息之处。 郭氏为近代外交出使第一人,... (展开) 1 0回应...
十多年来,通过讲、读、写,删、改、增,今天呈现在大众面前的这部以“独醒之累”为主标题的郭嵩焘大传,可谓千锤百炼,炉火纯青。孟泽先生以情理兼备、文质相融的笔法,用40余万字的篇幅,深描出了一位身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浪潮之中,求学、做官、隐居、出洋,用自己赤子般的直率与纯真面对家国...
公元1879年,作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的郭嵩焘从英国返回故乡长沙。这位晚清最具国际视野的思想家,以其超前的改革主张和对西方文明的深刻认知,在保守的朝野环境中饱受非议。孟泽教授的新作《独醒之累》通过详实的历史考据和生动的叙事,再现了这位"孤独的觉醒者"在时代变局中的思想轨迹与现实困境。 长房24品生活中心的...
实众醉而斯人独醒”,郭嵩焘是那个时代中,“最勇于挽澜之人,我们追踪其人,印证其时、其地,很可觉察到此人的孤愤与无奈。他的思想过于先进,同时代人鲜能接受,他的个性貌似恭俭,实甚自负与固执,以致被人视为易遭物议、性格褊狭之人,终身受挫”,然而,“这个弄潮儿的挫折,很可说明那个挫折的时代”。
“惟公负独醒之累”1879年,郭嵩焘从英国回到长沙,很快就收到严复的来信。严复在英国时被郭嵩焘认同,几乎毫无保留。第一次见面,郭嵩焘就认同这个人,而且与之亲密的程度超出一般。郭嵩焘是封疆大吏、省部级官员,进士出身。而严复是一小留学生。那个时候的留学生,往往并非那种家庭很体面、能够参加科举考试很...
郭嵩焘产生这种见解,早于甲午战争10多年,早于民国新文化运动40多年,确实先声夺人,智者独醒。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背景下,像左宗棠,李鸿章,沈宝桢这一批提倡洋务运动的先躯,已经是思想超前的群体,但他们仍然认为,大清的失败,败在器物,败在科技,要论政治和文化,那还是大清胜过西洋;更多的大臣连这点见识...
读孟先生《独醒之累》的第二大感受是,全面建立衡量郭嵩焘思想价值的参照坐标。简言之,一是历史的、时间坐标,一是世界的、空间坐标。相对于同时代的中国人而言,郭嵩焘是一个“独醒者”。如果放在一百多年的今天来看,或许他的深刻早就成了一种文明对话的“普通常识”。但这种基于历史结论的观察显然是无知和...
在我看来,郭嵩焘是一个超越其时代的思想者,是一个在一百多年前就懂得“文明互鉴”之理的思想者,是一个被晚清大变局所反衬出来的思想独醒者。正是基于这种认知,我拜读了孟泽先生的大著《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岳麓书社,2021年版,以下简称“独醒之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