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上的一件大事。 3、西汉初期,为了统一封建思想,巩固封建统治,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的核心是罢黜诸子百家,只允许通晓儒家学说的人做官,以此来统一思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顾名思义,也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其余的各家学说如法家,道家等均受排斥,是汉武帝接受当时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董仲舒先生的建议而确立的官方统治理论和伦理体系,其核心思想就是我们大家也耳熟能详的"三纲五常",而其教育思想、"大一统"以及"天人感应"理论,都成为后世封建...
解析 展开全部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à chù bǎi jiā dú zūn rú shù]:罢黜,废弃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自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思想文化的变迁往往与政治的兴衰密切相关。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政策不仅使儒学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和政治格局。本文将探讨这一政策的背景、实施过程及其深远影响。一、历史...
在汉武帝诸多影响深远的举措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一决策在文化领域堪称具有里程碑意义。西汉初期,国家历经战乱,民生亟待恢复,统治者奉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这对当时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国力渐强,匈奴又不时侵扰边境,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再契合...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的,其主要措施包括:设儒学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建立视学制度等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 背景及具体措施 作用 (2)独尊儒术政策实施后,统治者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起到了统一思想,巩固封建专制...
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统的建议之后,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汉代立五经博士,明经取士,形成经学思潮,董仲舒被视为"儒者宗"。天人感应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是以社会、政治来说的。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
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汉武帝开始成形。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来的,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以后,凡是做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的学...
导言:近日,我国的教科书进行了一次重要的调整,把"废除百家,独尊儒术"改成"除百家,尊儒学"。此次修订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争论,各方各抒己见。文章从历史、教育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对这一变革所产生的冲击与最初意图作了进一步的探究。修改后的历史与教育意义 《论语》把“独尊儒学”看作是儒家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