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石窟,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从十六国时代起,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代,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西秦建都临夏期间,国王御驾亲临石窟,挥毫题词,真迹尚存于岩壁之上。自公元420年凿窟起到宋代,石窟对汉传佛教、净土宗、华严宗和禅宗的影响较大。在隋代曾是一个...
位于刘家峡水库上游,永靖县西南寺沟峡黄河北岸。在南北长2公里的陡峭峻险的红砂岩悬崖上,石窟神龛鳞次栉比,栈道凌空,雄伟壮观,是甘肃三大石窟、我国五大石窟之一。炳灵寺早前称“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北宋称“灵岩寺”,明永乐年后,称“炳灵寺”,又名“冰灵寺”。炳灵藏语为“笨郎”...
位于刘家峡水库上游,永靖县西南寺沟峡黄河北岸。在南北长2公里的陡峭峻险的红砂岩悬崖上,石窟神龛鳞次栉比,栈道凌空,雄伟壮观,是甘肃三大石窟、我国五大石窟之一。炳灵寺早前称“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北宋称“灵岩寺”,明永乐年后,称“炳灵寺”,又名“冰灵寺”。炳灵藏语为“笨郎”...
炳灵寺早前称“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北宋称“灵岩寺”,明永乐年后,称“炳灵寺”,又名“冰灵寺”。炳灵藏语为“笨郎”,即“十万佛”之意。 炳灵寺石窟,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从十六国时代起,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各代,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西秦建都临...
炳灵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后历有龙兴寺、灵岩寺(唐)之称。明永乐年后,取藏语"十万佛"之译音,取"炳灵寺"或"冰灵寺"之名,2014年6月,这颗闪耀在丝绸之路上的明珠,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炳灵寺石窟是我国石雕艺术延续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因保存有中国...
炳灵寺石窟是我国延续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与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三大石窟。这里保存有西秦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壁画和雕塑,内容非常丰富,题材十分广泛,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享有中国石窟的百科全书的美誉,对研究我国的佛教历史,佛教艺术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炳灵寺石窟与...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城西南52公里处的小积石山中,与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并称甘肃三大石窟。炳灵寺是藏语“仙巴本朗”的音译,意为“十万弥勒洲”。南北朝时期,炳灵寺被称为“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或龙兴寺,宋代以后称炳灵寺。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晋时期炳灵寺石窟所在的大寺沟内已经...
炳灵寺石窟,现编号窟龛216个,保存有西秦至明代的造像815尊,壁画面积约1000平方米。洞窟主要集中在下寺,共有编号窟龛184个,分布在南北长350、高60余米的崖面上。代表性洞窟为第169窟,内有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墨书题记,这是目前国内石窟发现最早的纪年题记。该题记为炳灵寺石窟的考古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纪年...
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总面积180平方公里,由炳灵湖、炳灵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炳灵石林)、炳灵寺石窟三大片区组成,2020年12月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