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开凿在黄河北岸大寺沟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上下四层。最早称为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
位于刘家峡水库上游,永靖县西南寺沟峡黄河北岸。在南北长2公里的陡峭峻险的红砂岩悬崖上,石窟神龛鳞次栉比,栈道凌空,雄伟壮观,是甘肃三大石窟、我国五大石窟之一。炳灵寺早前称“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北宋称“灵岩寺”,明永乐年后,称“炳灵寺”,又名“冰灵寺”。炳灵藏语为“笨郎”...
炳灵寺石窟是我国延续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与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三大石窟。这里保存有西秦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壁画和雕塑,内容非常丰富,题材十分广泛,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享有中国石窟的百科全书的美誉,对研究我国的佛教历史,佛教艺术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炳灵寺石窟与...
炳灵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的大小积石山。积炳灵寺石窟就开凿在黄河右岸的小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炳灵寺所在的积石山山岩的地质结构系细黄沙岩,易于开凿雕造,但不耐风化潮解。由于该地气候干燥,加之峭壁的高处,岩层往往突出如屋檐,对部分窟龛起着遮蔽风雨和太阳曝晒的作用,因而许多窟龛造像...
炳灵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后历有龙兴寺、灵岩寺(唐)之称。明永乐年后,取藏语"十万佛"之译音,取"炳灵寺"或"冰灵寺"之名,2014年6月,这颗闪耀在丝绸之路上的明珠,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炳灵寺石窟是我国石雕艺术延续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因保存有中国...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境内,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现存窟龛216个、造像815尊,壁画约1000平方米,展现了中国石窟早、中、晚期壁画和塑像的发展演变过程,在中国石窟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2014年,炳灵寺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的一处遗产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新华社记者 郎...
这是11月11日拍摄的炳灵寺石窟世界文化遗产标志。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境内, 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现存窟龛216个、造像815尊,壁画约1000平方米,展现了中国石窟早、中、晚期壁画和塑像的发展演变过程,在中国石窟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2014年,炳灵寺石窟作为...
炳灵寺石窟历经西秦至民国的持续增修扩建,保存有早期、中期和晚期的佛教艺术壁画和石雕。唐蕃古道的开通,又给炳灵寺石窟带来青藏高原独树一帜的藏传佛教艺术,与汉传佛教及西夏佛教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藏东特色的藏传佛教艺术。其蕴含的两种风格迥异的佛教体系,见证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分别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完整...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历史上,古丝绸之路南线和唐蕃古道在这里交汇,造就了璀璨的多元文化艺术瑰宝。公元420年,迁都枹罕(今临夏一带)的西秦皇帝乞伏炽磐改国号为“建弘”,受其崇佛思想影响,炳灵寺迎来第一个开窟造像高潮,后经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历代持续营建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