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刘家峡水库上游,永靖县西南寺沟峡黄河北岸。在南北长2公里的陡峭峻险的红砂岩悬崖上,石窟神龛鳞次栉比,栈道凌空,雄伟壮观,是甘肃三大石窟、我国五大石窟之一。炳灵寺早前称“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北宋称“灵岩寺”,明永乐年后,称“炳灵寺”,又名“冰灵寺”。炳灵藏语为“笨郎”...
炳灵寺石窟,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从十六国时代起,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代,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西秦建都临夏期间,国王御驾亲临石窟,挥毫题词,真迹尚存于岩壁之上。自公元420年凿窟起到宋代,石窟对汉传佛教、净土宗、华严宗和禅宗的影响较大。在隋代曾是一个...
炳灵寺石窟是我国延续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与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三大石窟。这里保存有西秦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壁画和雕塑,内容非常丰富,题材十分广泛,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享有中国石窟的百科全书的美誉,对研究我国的佛教历史,佛教艺术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炳灵寺石窟与...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境内,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现存窟龛216个、造像815尊,壁画约1000平方米,展现了中国石窟早、中、晚期壁画和塑像的发展演变过程,在中国石窟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2014年,炳灵寺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的一处遗产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新华社记者 郎...
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贺延军介绍,公元四世纪,在西秦佛教信仰的影响下,佛教在炳灵寺勃兴,炳灵寺石窟第169窟就是这一时期营建的。窟内的造像、壁画展现出了佛教初传至汉地时中国石窟的面貌特征。特别是窟内北壁上的“建弘元年”(公元420年)题记,是迄今中国佛教石窟中发现最早的纪年题记,其造像、壁画也...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城西南52公里处的小积石山中,与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并称甘肃三大石窟。炳灵寺是藏语“仙巴本朗”的音译,意为“十万弥勒洲”。南北朝时期,炳灵寺被称为“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或龙兴寺,宋代以后称炳灵寺。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晋时期炳灵寺石窟所在的大寺沟内已经...
根据有关文献和第169窟内墨书题记,炳灵寺石窟最早创建于十六国时期的西秦。西秦时期佛教初兴,石窟的开凿为宗教文化传播搭建了神圣殿堂。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各代都有营造和重修,随着中原文化的不断渗透,炳灵寺石窟融合了多元风格,从佛像造型到壁画艺术,既蕴含着佛教文化的神秘庄严,...
炳灵寺石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现存大小窟龛216个,各类造像800余尊,分石雕、石胎泥塑和泥塑三种,壁画约900平方米。炳灵寺最为典型的是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艺术,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三大石窟。一尊尊佛、菩萨、弟子、天王的造像组合,栩栩如生地陈列在摩崖佛龛上。从含情脉脉的北魏秀骨清...
在石窟群的末段,也就是大佛对岸的红墙院落里,一尊8米多长的释迦牟尼涅槃佛像侧卧在佛床上,卧佛头枕右手,安详熟睡。这是第16窟塑像,历经北魏、唐代和明代,脚踩木屐的卧佛,历经沧桑,见证了炳灵寺石窟的千年风雨。讲解员介绍道,这尊佛像原来在西岸窟群底部的卧佛院,后来在修建刘家峡水库时,为了保护石窟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