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颐是指小儿口水不自觉地从口中流溢出来的一种病证。因涎水常浸渍于颐下而得名。多见于三岁以下。因处出牙期而流涎增多者,不为病态。若有面神经轻瘫,另当别论。 本证虽属轻症,但长期口水浸渍口周,常致两侧口角发炎,下巴皮肤潮红,甚或糜烂疼痛,影响食欲,且有碍观瞻及卫生,应积极治疗。 滞颐总由阳明积热,脾...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滞颐候》:“滞颐之病,是小儿多涎唾流出,渍于颐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脾之液为涎,脾气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令涎流出,滞渍于颐也。”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滞颐论》:“治小儿滞颐,涎从口出,浸渍颐颏,口角生疮,以桑白皮汁涂口中。” 《寿世保元.小儿科.滞颐》:“一论...
滞颐-中医术语 滞颐,小儿常流口涎,涎常渍于颐下,故名。多因脾气虚冷或实热,不能约制津液所致。
滞颐 首页>汉语词典 《滞颐》 词语滞颐 拼音zhì yí注音ㄓˋ ㄧˊ 解释滞颐又名流涎不收,是指由脾脏虚冷,或脾胃热更多:https://www.bmcx.com/,津液不收所致,以小儿经常不自觉地口中溢出涎液为主要表现的不固类疾病。 其它“滞”字典“颐”字典
小儿滞颐,即小儿流涎,俗称流口水,是指口中唾液不自觉从口内流溢出的一种病现象。 多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若因出牙而引起者,不属病态。 《内经》曰:足太阴之经通于口。盖脾之液为涎,小儿口流涎出而积于颐间者,因脾家受病,不能收摄耳。” 《诸病...
上两例皆为滞颐,何以首诊处方用药差异甚大而均取速效?此王老临证变化之要妙。细观审之,一儿体型肥胖,一儿瘦小;一儿面色青白,一儿面紫;一儿流涎湿不得干,一儿黏稠成丝;一儿大便溏泄,一儿大便臭秽。同有脾失健运,然前者为中焦积热,为标之实热证,故用清热泻脾...
滞颐 [概述] 概念 临床上把儿童涎液从口角流出,渍于颐间者称为。滞颐。。 本症以3岁内的小儿多见,由于经常不停的流粘稠涎液,致使口腔周围潮红、糜烂、 发疹,常使患儿烦扰不安。本病的发生,多由于脾脏寒冷,功能不足.津液收摄失常; 亦有因热邪壅结于脾.脾脏湿热积聚而流涎不止。如若幼儿乳齿萌出阶段流涎者...
一、滞颐的概述 临床上把儿童涎液从口角流出,渍于颐间者称为滞颐。本症以3岁内的小儿多见,由于经常不停的流粘稠涎液,致使口腔周围潮红、糜烂、发疹,常使患儿烦扰不安。 二、滞颐的病因病机 (一)脾胃虚寒,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之间,构成脾为胃行其津液;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
滞颐,又名口角流涎,是中医诊断名词,意为小儿涎唾流出,渍于颐下。多因脾虚湿盛。成人可能见于中风口㖞导致涎唾不收。症状解释 滞颐是指由脾胃虚冷或积热,导致津液不能固摄,(《保婴撮要》言:“脾之液为涎,由脾胃虚寒,不能收摄耳。”)以小儿经常不自觉地口中溢出涎液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滞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