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颐[zhì yí] zhìyí 滞颐 词语滞颐 繁体滯頤 拼音zhì yí 注音ㄓˋ ㄧˊ 滞颐的意思 滞颐含义解释 滞颐又名流涎不收,是指由脾脏虚冷,或脾胃热,津液不收所致,以小儿经常不自觉地口中溢出涎液为主要表现的不固类疾病。 滞颐字义分解 纠错 滞 拼音:zhì,部首:氵,总笔画:12,结构:左右结构...
滞颐是指小儿口水不自觉地从口中流溢出来的一种病证。因涎水常浸渍于颐下而得名。多见于三岁以下。因处出牙期而流涎增多者,不为病态。若有面神经轻瘫,另当别论。 本证虽属轻症,但长期口水浸渍口周,常致两侧口角发炎,下巴皮肤潮红,甚或糜烂疼痛,影响食欲,且有碍观瞻及卫生,应积极治疗。 滞颐总由阳明积热,脾...
滞颐 首页>汉语词典 《滞颐》 词语滞颐 拼音zhì yí注音ㄓˋ ㄧˊ 解释滞颐又名流涎不收,是指由脾脏虚冷,或脾胃热更多:https://www.bmcx.com/,津液不收所致,以小儿经常不自觉地口中溢出涎液为主要表现的不固类疾病。 其它“滞”字典“颐”字典
滞颐 释义 滞颐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指小儿口内流涎,浸渍两颐。脾之液为涎,脾开窍于口,小儿脾气虚弱,固摄失职或脾胃蕴郁湿热,上蒸于口而致。脾气虚弱者,口角流涎清稀,面白唇淡,治宜温补脾气,用益黄散或温脾丹;脾胃湿热者,口角流出稠涎,口渴烦躁,治宜清热利湿,用清脾散之类。《幼幼集成》...
小儿滞颐,即小儿流涎,俗称流口水,是指口中唾液不自觉从口内流溢出的一种病现象。 多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若因出牙而引起者,不属病态。 《内经》曰:足太阴之经通于口。盖脾之液为涎,小儿口流涎出而积于颐间者,因脾家受病,不能收摄耳。” 《诸病...
滞颐之病,是小儿多涎,流出渍于颐间。涎者脾之液,脾气虚冷,故涎自流,不能收制也。(《巢氏病源》) 按《内经》云∶舌纵涎下,皆属于热。而此专属脾冷,亦偏见也。张涣处冷、热各二方,为得之。然以流出为冷,不流出为热,恐亦未确。(《证治准绳》)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述》 电子...
37.滞颐(一) 方某,1.5岁,1983年5月28日诊。患者颜面青紫,唇红,体形瘦小。其母代诉:流口水月余,近日感冒后尤甚,喜冷饮。流出的口涎黏稠成丝,小便黄赤、短少,大便臭秽,入睡时烦躁不安。舌质红,苔薄黄,指纹紫。 [诊断]滞颐。 [辨证]脾胃积热。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滞颐论》:“治小儿滞颐,涎从口出,浸渍颐颏,口角生疮,以桑白皮汁涂口中。” 《寿世保元·小儿科·滞颐》:“一论滞颐,乃涎流出而渍于颐间也。涎者,脾之液,脾胃虚冷,故涎自流,不能收约,法当温脾为主。”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口疮门》:“小儿两颊颐流涎浸溃胸前者,此滞颐。盖...
泻黄散加减治疗滞颐验案 滞颐是指小儿口中涎液不自觉地从口内流溢出来的一种病,俗称流涎、流口水。其病名出自《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侯·滞颐候》。书中记载:“滞颐之病,是小儿多涎唾流出,渍于颐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脾之液为涎,脾气冷,不能制其津液,故冷涎流出,滞渍于颐下。”病因多为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