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区别如下: 1.症状表现:温燥主要表现为身体内部的热感,如口干舌燥、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等;而凉燥则以身体外部的冷感为主,如皮肤干燥、毛发脱落、小便清长等。 2.发病原因:温燥多由体内阳气过盛、阴液不足导致,如过食辛辣、烟酒过度等;凉燥则多由外界寒邪侵袭、体内阳气不足引起,如气温骤降、受凉等。
初感温燥,犹如微风拂面,宜用辛凉轻剂,如桑杏汤(《温病条辨》),轻宣燥热,润肺止咳;若温燥已深,伤及肺阴,则需甘寒之品,如沙参麦冬汤,养阴生津,润肺和胃;至于温燥肆虐,伤及肺胃之阴,则需辛凉甘润并施,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乃为上选,既能清肺润燥,又能益气养胃。若病情进一步演变...
54 伏暑-总结传变及证治、【秋燥】(温燥)概念、病因病理、诊要、辨证论治是【天津中医|北京中医】中医学经典(内经|伤寒|金匮|温病340讲)于铁成 王洪图 郝万山 王雪华 刘景源的第328集视频,该合集共计346集,视频收藏或关注UP主,及时了解更多相关视频内容。
温燥,指感受秋天亢旱燥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于热者。临床表规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咯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症医学教育`网整理。这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
外燥、内燥、温燥、凉燥,此四者皆言燥邪致病,但外燥、内燥是从燥邪的来路讲,外燥系指六淫之燥邪为害,内燥则指由于阴津耗伤而出现的燥证。温燥、凉燥则是说外燥的性质有寒热之分。 它们的具体区别有以下内容。 一、外燥 一指外感六...
在中医里面燥邪又分为了“凉燥”和“温燥”,很多人常常难以区分,想要正确的祛散燥邪,首先就要分清温、凉。初秋的时候多为温燥,深秋的时候多为凉燥,这主要是跟外界气候相对应的,因为初秋的时候,虽然已经进入秋季,但是夏季的暑热并未完全褪去,空气中还夹有夏季的炎热,热邪和燥邪相合,因此便形成了“温燥”;到...
凉燥和温燥的区别在形成病因、临床症状及治法用药上。 燥气是中医上常见的致病邪气,有温燥和凉燥两种不同的属性,这是由秋天气候有偏热或偏寒的不同变化而决定的。 1.形成病因 温燥是初秋季节,秋阳高照,久日无雨,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凉燥是深秋季节天气变凉,人体感受风燥之邪所致外感疾患,其性质...
温燥与凉燥的临床表现相同点在于恶寒发热、津液损耗等,不同点在于症状严重程度不同。1、相同点:温燥和凉燥都是在秋季感受邪气所引起的,通常都会表现出恶寒发热、津液损耗等,从而引起头痛和鼻咽干燥、咽喉肿痛的症状。2、不同点:温燥偏重于热,而凉燥偏重于寒,所以在症
燥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气候环境中缺水的干涸状态,即如《说文解字》言:“燥,乾(干)也。”立秋之后,暑气未消,而秋阳过盛,燥气外至,感之而发者为温燥;秋分之后,凉气肃杀,阴气增长,金风已至,感之而发者为凉燥。如《通俗伤寒论》言:“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