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燥,病名。指在秋季感受燥热之邪。《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久睛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证见身热头痛,鼻唇觉干,干咳无痰(或咳痰少许而粘滞不爽)咽喉干痛,心烦口渴,亦有咳逆兼见上气、微喘者,脉微数,苔薄白,舌面少津或无津,舌质偏于红绛。宜辛凉解表,兼以润肺生津,用桑杏汤。
温燥 病名。指感受秋燥之邪而偏热者。与凉燥相对而言。《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初起多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即或有小量咯痰亦粘腻不爽,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心烦口渴,苔薄白而燥,舌尖边俱红等。治宜辛凉解表,佐以润肺,方用桑杏汤。如燥从...
其区别如下: 1.症状表现:温燥主要表现为身体内部的热感,如口干舌燥、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等;而凉燥则以身体外部的冷感为主,如皮肤干燥、毛发脱落、小便清长等。 2.发病原因:温燥多由体内阳气过盛、阴液不足导致,如过食辛辣、烟酒过度等;凉燥则多由外界寒邪侵袭、体内阳气不足引起,如气温骤降、受凉等。
初感温燥,犹如微风拂面,宜用辛凉轻剂,如桑杏汤(《温病条辨》),轻宣燥热,润肺止咳;若温燥已深,伤及肺阴,则需甘寒之品,如沙参麦冬汤,养阴生津,润肺和胃;至于温燥肆虐,伤及肺胃之阴,则需辛凉甘润并施,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乃为上选,既能清肺润燥,又能益气养胃。若病情进一步演变...
外燥、内燥、温燥、凉燥,此四者皆言燥邪致病,但外燥、内燥是从燥邪的来路讲,外燥系指六淫之燥邪为害,内燥则指由于阴津耗伤而出现的燥证。温燥、凉燥则是说外燥的性质有寒热之分。 它们的具体区别有以下内容。 一、外燥 一指外感六...
叶天士治疗温燥十一法 温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 秋天以“燥”为主气,燥气致病有偏寒偏热之不同,故临床有温燥和凉燥之别。 温燥特点是初起邪在肺卫即有津液干燥见症,如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 本病病势轻浅,除极少数可以传入肝肾者,一般传...
温燥、辛辣、香浓的食物都伤阴 花椒之辛、茴香之香、桂皮之暖,乃至五香粉之复合韵味,与味精的微妙提鲜,辣椒的热烈奔放,皆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调味佳品,然食用之时需把握分寸。葱、姜、蒜,作为烹饪的灵魂伴侣,其辛辣能激发食材本味,但过量则易生火气。韭菜之温补,虾仁之鲜美,虽诱人,亦需量力而行,尤...
温燥,指感受秋天亢旱燥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于热者。临床表规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咯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症医学教育`网整理。这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
凉燥和温燥的区别在形成病因、临床症状及治法用药上。 燥气是中医上常见的致病邪气,有温燥和凉燥两种不同的属性,这是由秋天气候有偏热或偏寒的不同变化而决定的。 1.形成病因 温燥是初秋季节,秋阳高照,久日无雨,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凉燥是深秋季节天气变凉,人体感受风燥之邪所致外感疾患,其性质...
温燥: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干咳少痰,皮肤及鼻咽干燥,口渴,心烦,尿黄短,舌苔薄黄或薄白而干,脉象浮数。 凉燥:恶寒重,发热多不明显,头痛,无汗,口干,鼻咽干燥,咳嗽痰稀,口不甚渴,舌苔薄白而干,脉象弦涩。 主要区别: 1、感受气候不同:外感西风多为凉燥;久旱无雨,秋阳暴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