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佛教是从清顺治元年(1644)至宣统三年(1911)共二百六十八年间清朝一代的佛教。清朝对于佛教的政策几乎完全是继承明代的。首先在管理方面仿照明代僧官制度,在京设立僧录司,所有僧官都经礼部考选,吏部委任。各州府县僧官,则由各省布政司遴选,报送礼部受职。所有僧官的职别名称,都和明代无异(康熙《大清会典》...
其衰落有社会方面的原因,更有佛教自身的原因。对于清代佛教衰落的具体情形,中外学者多有论述。日本学者冢本善隆认为,19世纪中叶,佛教似乎已经到了它进入中国后的最衰落时期。民间社会中有佛教的容身之地,是因为僧人可以充当做佛事仪式的主角。知识阶层中有佛教的一块领地,是因为它可以写在诗文里,在俗务之余聊...
形成于南朝的佛教义学宗派雏形 四 摄论师与十诵律师 五 南朝的《涅槃经》“研究热” 六 南朝时期佛教与儒、道二教的论辩 七 南朝的佛教文学与艺术成就 北朝 佛教 一 汉传佛教历史上第一场“法难” 二 孝文帝后盛极一时的北魏佛教 三 北魏分裂后的佛教及北周武帝灭佛 四 北朝历代佛典翻译 五 由南朝传入北...
清代居士之弘传佛学,成为近世佛教的支柱。清初著名的居士有宋文森、毕破、周梦颜、彭绍升四人。与彭同时的有罗有高、汪缙。清代中叶,有钱伊庵、江沅、裕恩、张师诚等;清末有杨文会、沈善登等,都是热心研究佛教的学者。 宋文森(?—1702)字世隆,习禅学,曾受天竺行珍付嘱。毕破(?—1708)号紫岚,从马首山醒愚...
《法界源流图》,又称《千佛图》,是清代画家黎明的杰作。这幅横幅巨制布局严谨,人物众多,场景宏大,是乾隆至嘉庆年间宫廷画家的代表作。黎明,生卒年不详,工画人物和翎毛,这幅画就是他精湛技艺的完美体现。《法界源流图》全卷绘有六百三十多尊主要人物,以及数十种动物和飞禽。画面包括护法神大圣左执、大圣右执,龙...
“走近佛前”是南京博物院的常驻展览,展现了清代帝王与皇室对藏传佛教的深厚信仰。在那金碧辉煌的皇宫中,佛堂如同心灵的港湾,供奉着各式各样的佛龛、佛塔、佛阁,佛像众多,形态各异,犹如众生百态的写照。更有七珍八宝等佛教供器,璀璨夺目,令人肃然起敬。清宫旧藏金铜佛造像,除元、明皇室留存和西藏、蒙古等...
我们都知道清朝皇帝都信奉佛教,但同宗同源的皇帝们信仰却是略有不同,这是怎么回事呢?总体来说,清代帝王都与藏传佛教,尤其是格鲁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实际上情况是很复杂的。例如顺治皇帝和汉传佛教关系密切,顺治帝对佛教的喜爱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他不仅羡慕出尘脱俗的僧家...
清代佛教是从清顺治元年(1644)至宣统三年(1911)共二百六十八年间清朝一代的佛教。清朝对于佛教的政策几乎完全是继承明代的。首先在管理方面仿照明代僧官制度,在京设立僧录司,所有僧官都经礼部考选,吏部委任。各州府县僧官,则由各省布政司遴选,报送礼部受职。所有僧官的职别名称,都和明代无异(康熙《大清会典》...
曾有学者这样概括清代佛教:“其时,僧众中或穷乏不能自存而以僧粥延命,或游荡无所皈依而以寺院为驻足之所,或触犯刑律暂作匿身之处,或人生失意而遁入空门。”大概这是清代僧侣一般性的生存状态。而从佛教文学的作者队伍来看,具有操守、才华出众的僧侣是大有人在的。尤其是一些遗民诗僧,他们的故国情怀、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