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戏是由香火会演变发展而成的,香火会分内、外坛 ,内坛法事说唱神书;外坛法事为杂技武术(百戏)。后来受到京剧的影响,逐步走向戏曲化。1905年,传人郝余洲满师领班,吸收在六合地区有影响的艺人加入,演艺渐精,改称为“洪山戏”。1923年,郝余洲的洪山戏班在上海与扬州花鼓戏同台演出,时称“维扬戏”,即“...
洪山戏作为皖东地方戏的代表,主要流行于来安、天长及江苏等周边省区。它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傩”,从“傩”发展到香火戏。到了清代中叶,在香火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洪山戏。尤其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洪山戏成为全国地方戏曲演现代戏、演革命戏的最早剧种之一,所以在其身上还蕴含着现代性和革命性。鉴于此,洪山戏已成功入选首批...
洪山戏在艺术传承与创新发展上,拥有一批知名艺人,如晚清的胡锦先(施官乡人,他曾联络全县洪山戏班社艺人演唱《许奶奶烧香》,鼓动反清),吕宝洲、魏金寿、蔡老三、贾成华、李安民、朱月华、胡老六等,以及后来的姜有松、汤正田、吕正德、王大华、朱凤英等,他们的艺术贡献和表演成就,为洪山戏的发展注...
洪山戏是流行于皖东稀有剧种,它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傩”,从“傩”发展到香火戏。到了清代中叶,在香火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洪山戏。在上世纪50年代广为流传。为了能更好地将洪山戏传唱下去,安徽省级洪山戏非遗传承人杨宗菊在2016年成立了来安县永阳洪山戏艺术团,经常带领剧团外出演出,整理和创作新的剧目。将洪山戏与当地特色...
最终由坐唱发展为角色扮演,洪山戏就此出现了剧种的最初形态。洪山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宗菊介绍: 洪山戏的主要曲调共有三十多种,分为三类,有以七字调、十字调为代表的唱腔类,以娘娘调、斗法调、泼水调为代表的祈祷神曲类,和以杨柳青、大补缸、...
安徽日报:洪山戏老树著新花 顾红霞和全村人共同的精神生活从“傩”发展到香火戏,到了清代中叶,又在香火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洪山戏。“我5岁开始,就跟着妈妈和外婆在村里的空地上听戏了。”洪山戏传承人顾红霞回忆说,那时候的条件当然没有现在好,一块布拉开作为大幕的背景,一声锣鼓敲响,戏就开始唱起来了。
洪山戏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洪山戏是流行于皖东稀有剧种,它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傩”,从“傩”发展到香火戏。到了清代中叶,在香火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洪山戏。洪山戏历史悠久,韵味独特,乡土气息浓厚,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地方戏。洪山戏的前称为“香火戏”,是香火会请神祈祷时演的戏。香火会分内坛与外坛...
滁州市来安县洪山戏历史悠久,韵味独特。它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傩戏,后发展成为香火戏,清代中叶,在香火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洪山戏流传于皖东的来安、天长、明光,苏北的扬州、六合、仪征、邗江等地,至今有300多年历史。 洪山戏剧目丰富,有200多个传统和现代剧目。《唐六本》《合同记》《陈...
洪山戏的名称由来众说纷纭,但艺人中流传的三种说法尤为突出。首先,洪山戏的创始人张允豪(具体时代不详)是位于天长洪山、六合、仪征两省三县交界地的横山人氏,因此被称为“横山戏”。然而,当地语言中横与洪二音相似,进而演化为“洪山戏”。其次,据传在清朝时期,太平军曾在横山与敌人交战,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