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认为,天下之乱生于非法之中,为了拨乱求治,贵在有治法。他针对所谓治人之谬说提出了“治法”的主张,儒家的传统看法是“有治人,无治法”,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于法人存在”。黄宗羲却认为“有法治而后有人治”,就是说,必须先有正确的立法,然后人才能依照立法来行事,只要有了公平正直的法律为依据,人民根据...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就总结了六个字:“有治人,无治法”,也就是有可以让国家治理好的人,没有能让国家治理好的法律制度。这句话已经解释了晚清始终无法走出积贫积弱困境的原因:统治集团的人不动,让这一批被证明是又贪又坏...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儒法两家没有差别,差别是存在的,但不是“人治”与“法治”的差别,而是在“人治”总框架下的差别。 二、“治人”与“治法”本意 在古籍中,不乏“治世”、“天下大治”之说,这里的“治”跟“乱”上对称。“治世”是指太平盛世,“天下大治”是指安定祥和、兴旺发达的政治形势。可见,“治”...
黄痛斥“三代”之后的“人君”把“天下”当作自己的家业,所定的典章制度实际上只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所以主张彻底变革,以建立真正的法。黄说“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这是一个极大的思想突破,它把自孔孟荀到宋明儒家所普遍承认的“有治人无治法”的传统命题倒过来了。
除了退隐山林以庄禅自娱或极少数人怀抱野心投入农民起义外,一般很少能在意识和行动上冲破这个伦理一政治的政教结构,而总是心甘情愿地屈从于皇家权力和纲常秩序中,以谋得一定的政治地位和社会荣誉,政治上的人身依附和人情世故关系学极为严重,始终缺乏独立的近代人格观念。这正是中国知识分子个人命运和自我意识的历史性...
结果一 题目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答案 这是黄宗羲提出的“法治”观.他认为“法”的作用大于“人”的作用,应该重视法治的定立与实行.法治实行的是代表天下人民利益的“天下之法”,是平等的法律,而非“一家之法”.军臣上下都要严格遵守奉行“天下之法”.相关推荐 1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
解析 正确答案:黄宗羲认为,从为民兴利除害的作用上比较,“法”的作用要大于“人”的作用,更应重视“法治”的定立与实行。因此要先有好的法律,“治法”不但决定着社会的治乱,而且能够充分发挥“能治之人”的才智能力,能够限制约束贪婪残忍的人。黄宗羲的“法治”论具有近代资产阶级的“法治”理论的特征。
以下是对该短语的详细解释: ### 名词解释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1. **治法**:在这里,“治法”指的是治理国家或管理社会的法律、制度和方法。它是一套明确、公正且可操作的规则体系,旨在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实现。治法不仅包括了成文法,也涵盖了不成文的惯例、习俗以及行政管理的各种手段。 2....
他论治人与治法说:“法之不行也,人不力也。不议人而议法,何益?••••••夫天下之治,始乎严,常卒乎弛。而人之情,始乎奋,常卒乎息。”“天下之势,上常重而下常轻,则运之为易。今法之所行,常在于卑寡;势之所阻,常在于众强,下挟其众而威乎上,上恐见议而畏乎下,陵替之风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