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人:指能够治理好国家的人,即贤能的统治者。荀子强调,只有贤能的人才能制定出符合国情的法律,并有效地执行它,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治法:指治理国家的法律或方法。荀子认为,法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和统治者的智慧来制定和调整。 荀子的观点: 荀子继承和发挥了儒家人治论的思想,明...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就总结了六个字:“有治人,无治法”,也就是有可以让国家治理好的人,没有能让国家治理好的法律制度。这句话已经解释了晚清始终无法走出积贫积弱困境的原因:统治集团的人不动,让这一批被证明是又贪又坏...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影响了此后几代士人的思想。苏轼、程颢、程颐等新一代知识分子,在总结二人得失的基础上,开始探索不同于二人的治国理念。他们强调君主责任、士人气节、义利观等,为宋代政治文明和士人精神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四、治道得失,历史借鉴意义深远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政治理念之争,为后世留下了...
黄宗羲认为,天下之乱生于非法之中,为了拨乱求治,贵在有治法。他针对所谓治人之谬说提出了“治法”的主张,儒家的传统看法是“有治人,无治法”,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于法人存在”。黄宗羲却认为“有法治而后有人治”,就是说,必须先有正确的立法,然后人才能依照立法来行事,只要有了公平正直的法律为依据,人民根据...
黄痛斥“三代”之后的“人君”把“天下”当作自己的家业,所定的典章制度实际上只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所以主张彻底变革,以建立真正的法。黄说“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这是一个极大的思想突破,它把自孔孟荀到宋明儒家所普遍承认的“有治人无治法”的传统命题倒过来了。
除了退隐山林以庄禅自娱或极少数人怀抱野心投入农民起义外,一般很少能在意识和行动上冲破这个伦理一政治的政教结构,而总是心甘情愿地屈从于皇家权力和纲常秩序中,以谋得一定的政治地位和社会荣誉,政治上的人身依附和人情世故关系学极为严重,始终缺乏独立的近代人格观念。这正是中国知识分子个人命运和自我意识的历史性...
苏轼在《应制举上两制书》中说:“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针对突发事进行处理不如加强对百姓的管理,对百姓加强管理不如完善法制,完善法制不如及时恰当的对当时的处境氛围进行整治~“
荀子提出“有治人,无治法”,强调治国核心在于有德才兼备的统治者(“治人”),而非仅依靠完善的法令制度(“治法”)。他认为法的制定与执行依赖贤明君主,法的局限性需通过人的能动性弥补,法治的本质仍以人治为基础。 1. **概念解析**: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需通过后天教化与礼法约束行为。“治人”指贤能的治理者...
结果一 题目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答案 这是黄宗羲提出的“法治”观.他认为“法”的作用大于“人”的作用,应该重视法治的定立与实行.法治实行的是代表天下人民利益的“天下之法”,是平等的法律,而非“一家之法”.军臣上下都要严格遵守奉行“天下之法”.相关推荐 1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