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林业部一些领导看到批示后很兴奋,认为是宣传森林作用的大好时机。可是林学家沈国舫看到后觉得“森林引水论”缺乏科学依据。当时他刚好完成“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于是找到项目负责人钱正英院士。在钱正英的支持下,沈国舫写了封言辞犀利的意见书,由钱正英直接递呈给朱镕基。朱镕基把沈国舫的意见书批示给林...
“祖国需要绿化,绿化需要人才。我的一生中主要围绕着两件事:育树和育人。”沈国舫说。1956年,沈国舫乘坐横穿西伯利亚的火车回到了阔别5年的北京,回国后,他被分配至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任教。 沈国舫回国之初,正值新中国百废待兴的时期,我国的造林学科尚...
沈国舫深知森林是地域特征很强的学科,机械照搬别国理论和方法,必然会出现与本国国情格格不入的情况,从根本上影响了林学学科和林业事业的发展。做中国人自己的造林研究,这是沈国舫回国后投入精力最大、思考最多的事。在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下,沈国舫把眼光放到了北京西山。1957年开始,沈国舫每周都要骑着自行车往返...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沈国舫介绍: 沈国舫(1933.11.15- )林学及生态学专家。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嘉善县。1956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曾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中国林学会理事长,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森林培育学和森林生态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国家重点学科森林培育学...
近年来,大众对于农林业、生态环境等话题越来越关心。今年我国也正式设立了“全国生态日”,旨在加强大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注与认知。金秋时节,人民网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沈国舫就“林业绿色新发展”为主题进行访谈...
几周前,新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已经 85 岁高龄的著名林学家沈国舫院士又坐不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院士,图片来源:新闻配图 在联合 15 位两院院士,联名致信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后,沈院士再次发声,呼吁司法界人士挺身而出,尽早审结已经持续长达五年之久的前工程院院士李宁贪污案。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物碳库,既是碳汇,也是碳源。为避免森林成为碳源,有哪些减排增汇途径?对于增汇来讲,森林也会“衰老”吗?人工林的增汇效果一样吗?森林如何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携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央视频,推出2023《科学家讲科学》科普栏目,本期让我们跟随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一起走进“...
11月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沈国舫一行到学院调研考察,贵州大学教授、林学院院长丁贵杰,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院长熊起明等陪同调研。 在学院水处理世赛基地,沈国舫详细询问了世界技能大赛冠军曾璐锋代表国家参加比赛各项细节,了解水处理各项工艺在市场投入使用情况。在学院家具世赛基地,沈国舫详细了解基地运行...
沈国舫在1956年北京林学院的工作中,正值国内造林学科学习苏联的高峰期。当时,苏联专家的影响力巨大,教材以俄译中专著为主,教学内容和体系深受苏联造林学影响,欧洲赤松造林成为教学范例。然而,沈国舫认识到造林学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必须结合本国国情。他回国后,除了教学,还专注于研究中国特色的造林技术...
沈国舫,这位来自浙江嘉善的杰出人才,中学时期便在享有盛誉的上海中学学习,凭借其聪颖好学,成绩斐然。1951年7月,他作为新中国首批公派留学生赴苏,主攻造林专业。周总理亲自为他们饯行,开始了他在列宁格勒林学院的求学之旅。语言和环境的挑战并没有阻碍他,他通过每天超过13小时的学习,最终掌握了俄语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