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名化有蔓延趋势,因为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传播的速度和推波助澜的能力。信息源可能由多个信息节点组成。每个节点都可能脱离原先的语境,被重新加工、放大和渲染。而一些始作俑者可能利用信息源的这个特征,刻意将多个有煽动性的信息节点组合在一起。然后,利用有煽动性信息节点的传播力量,让信息谣言化。大众的社会心理...
希普曼和扎伊茨讨论了这种关联污名化的一个极端案例:一名在香港执业的精神病医生因与精神病患者一起工作以及担心“传播”精神病而被自己的家人污名化。 污名化仍然对存在精神健康问题的儿童和年轻人产生不利影响:污名化可能阻止他们获得所需的支持;对他们与家人和同伴...
大众对ADHD的污名化会导致ADHD将这些负面评价吸收内化,并导致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下降。同伴、父母、亲友,甚至是老师、医生的污名化会让ADHD感受到羞耻感和自卑感,并认为自己确实是一个很糟糕的怪胎。 而内化污名化最直接的结果就是ADHD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下降,并最终影响到生活质量。 (4)难以得到救助...
职业污名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将某些职业或行业标签化,导致公众对其产生偏见和误解。这种偏见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低贱”职业,如清洁工、服务员等,甚至在一些专业领域,如心理健康工作者、监狱官员等,也可能遭受污名化。例如,根据社会调查,有超过40%的人认为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闲聊”或“无足轻重”的,这不仅限制...
第三个例子,来看看幼儿园小朋友之间如何污名化。一个女孩,五岁,还在上幼儿园。她爸爸五十岁,而其余同学的爸爸们在三十岁上下。这么点小事,也是污名化的理由。因为她是少数人,小同学们就对她搞污名化,给她定了好几条罪名: 她爸爸老; 她爸爸丑; 她爸爸像爷爷。
2、为什么现在会出现“污名化”现象 一个现象的出现,必然是由很多类似的个例组成的,所以人们才统称为一种“现象”,例如被污名化了的网络热词“女拳”“白斩鸡”“细狗”“小公主”“6”“恋爱脑”等。而“污名化”在现代愈演愈烈的原因,则较为复杂,且通常是多种因素混合的结果,具体为以下几种:①互联网的...
疫情当下,美国政府依靠“中国病毒”等词语不断抹黑中国,对中国进行“污名化,”这种做法其实在美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可以说其已经用烂了的惯用手法! 污名化的具体含义是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的动态过程,它是将群体的偏向负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盖其他特征,成为在本质意义上与群体...
污名化特定群体、煽动地域对立 将个别恶性社会事件、负面人物与性别、职业、地域等特征相关联,对特定群体污名化、打负面标签,发布性别对立、阶层对立、地域歧视言论,进行泛化攻击,激化社会矛盾。斗狠PK等低俗不良直播行为 网络主播利用逞勇斗狠、PK饮酒、谩骂吐脏等行为,涨粉引流。在他人直播过程中,利用弹幕、连麦等...
一、污名化:既有研究与本文视角 污名化是一个古老的现象,近年来引发学界关注,既有研究多集中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一方面,不同学科就概念界定、生成机理及去污名化路径给出了不同答案,为理解污名化现象提供了多重视角。另一方面,不同学科的污名化研究路径泾渭分明,对污名化负面影响的科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