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汉语哲学的可能性与合法性问题的提出,汉语哲学问题意识的凸显,从根本上说,是起源于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差别,是为了“让哲学说汉语”。因此,汉语哲学一定是以汉语为载具的哲学,这是汉语哲学区别于以其他语言为载具的哲学(如英语哲学、法语哲学和德语哲学)的标识性特征,也是汉语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认为这...
而古代汉语哲学所表达的生存经验,与古希腊语所表达的生存经验虽然有很大的差异,但也有讨论共同的问题,仅以“共同善”的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为例,亚里士多德以城邦政治为基础,阐发了以城邦的共同目的作为城邦内所有人共享的“共同善”理论;而中国的墨家,则有感于“一人一义,十人十义”,而且“人是其义,而...
论及汉语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有人认为已经有了中国哲学,再提一个汉语哲学是否多余?又有人从英语世界的语言习惯出发,认为汉语哲学在英语当中都可以用Chinese Philosophy来表达,故而没有必要再重提“汉语哲学”,这是出于英语世界学人的理解的方便而提出的否定汉语哲学的...
“汉语哲学”是以汉语为视角的或者从“汉语世界”的生存论经验出发的哲学研究,它所面对的是当下世界的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哲学问题。“汉语哲学”中的“哲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狭义哲学,即以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为核心、以纯粹理性和普遍真理为特征的知识形态,而是广义的哲学,即人类个体和共同体对于自身生活、认知...
近年来,学界提出构建“汉语哲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且在许多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光明日报》理论版“哲学”专刊就此发起学术争鸣。我院庞学铨教授应专刊邀约,就“汉语哲学”的内涵、普遍性和意义问题发表看法,参与讨论。 文章认为,“汉语哲学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内容的具...
本刊此次特别约请孙向晨教授就汉语哲学的几个重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引发学界的进一步关注与思考。针对“汉语哲学”这一话题,期待大家踊跃参与讨论,通过深度对话交流,更好推进汉语哲学研究的发展。自2006年始,不断有学者使用“汉语哲学”这一概念,“汉语哲学”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2022年“汉语哲学”被...
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汉语哲学始终要使用一种去语境化的理论方式表达自身对普遍性哲学问题的关注,普遍的哲学问题可以脱离具体而特殊的民族语言予以抽象的表达,似乎普遍的哲学问题一旦被具体表述在特殊的民族语言中就失去了普遍性,成为一种特殊的地方性哲学和民族性哲学。
哲学,是一个汉语词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释义 古汉语中的“哲”的本意为聪明,有智慧。学就是学问、学说或看法。哲学就是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出处 《诗·大雅·下武》中有“世有哲王”;《书·皋陶谟》中有“知人则哲,能官人”;《书·大诰》有“爽邦由哲”;《书·伊训》中...
近期,《光明日报》连续刊发了孙向晨、傅永军、庞学铨三位学者关于汉语哲学讨论的文章,仔细阅读他们的文章后,笔者比较同意庞学铨《“汉语哲学”三问》中的基本观点,即从广义的汉语哲学角度出发,多层次地解读汉语哲学的内容。在庞学铨文章的基础上,笔者想把有关“汉语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