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这句话正是从文学造诣十分高的毛泽东口中说出来的,而且此话一出,便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尽管这句话毛泽东是何时开始讲的,具体是怎么讲的,已经很难考证。但据曾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身边工作过的韩桂馨,以及刘少奇之子刘源回忆,这句话确实是出自毛泽东之口,还在当时的青年之中产生了巨大反...
《毛泽东与刘少奇》是200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唐振南。内容简介 毛泽东、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以他俩为核心的“毛刘体制”长达20余年,他俩相互配合共同战斗近50年。回顾他们近50年的风雨征程,悲欢离合,我们从中可以获得许多宝贵遗产。《毛泽东与刘少奇》是在《...
就这样,"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家"的牌匾悄然撤下,换上了"毛泽东同志故居"。 平实而庄重的七个字,生动体现了毛泽东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折射出这位伟人不尚空谈、求真务实的革命品格。 "故"与"旧"的言外之意 故事还没有结束。 1961年4月,刘少奇同志在视察湖南期间,特地来到毛泽东故居参观。 彼时,刘少奇同志...
延安时期,在抗大教室内,在陕北公学广场上,在鲁艺院子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上讲台、上党课,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信手拈来的例证、深入浅出的阐释、高屋建瓴的论断,为我们党的事业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有力提高了全党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力推动了革命运动与解放事业的深入开展。「扩展知...
刘少奇同志原本是毛主席的接班人、亲密战友,后来两人怎么出现那么大的矛盾、分歧呢?有人说是权力之争,而毛主席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中说的是“1962年右倾和1964年形‘左’而实右的错误倾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962年前无分歧 王光美说,少奇同志1922年和毛主席相识,1943年3月第一次担任书记处...
面对毛泽东起初的劝改毛月秋不解其意,徐特立的一番话却使他茅塞顿开。 五、 1961年3月,毛泽东在广州召开中央会议,当时身为中央领导之一的刘少奇也在这次会议研讨的名单之内。 会议结束后,中央将条例草案即《农村六十条》分发到各个省区讨论试行。 归途中,刘少奇想着今天会议上商讨的事儿,看了眼时间,天还早,便决定...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在工作中以身作则、一心为公、勤恳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在家庭生活中也时时处处严以律己、不搞特殊,艰苦奋斗、勤俭持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十分注重言传身教家人亲属们也这样做,有时还专门召开家庭会议来统一思想,严加管教,集中解决,...
党史频道盘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的四个经典外交瞬间,与网友一起领略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采。毛泽东第一次出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 打开新中国外交局面 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对留苏学生演讲。毛泽东一生只出过两次国,出访的国家均为苏联。第一次乘火车,是在1949年12月6日至1950年2月17日。第二次坐飞机,...
刘少奇对毛泽东历来是十分尊重的。但是,在指导“四清”运动中,通过一些具体问题,毛、刘之间逐渐产生了裂痕。这是“四清”运动中的一件大事,对“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有直接的影响。杨尚昆对这件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和我们简要地谈了谈这方面的情况。 “四清”运动中,毛、刘渐生裂痕 ...
通过调研,刘少奇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改革意义的主张和设想,诸如:要重视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防止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的产生;对待人民内部矛盾,不能采取“一棍子打死”的办法,而应采取说服教育的办法,等等。 在毛泽东倡导下,1957年全党和全国形成了一个围绕如何正确处理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