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象比类是为研究联系作用进行分类,表现为注重整体、分类、相互联系作用。内涵与特征 中华民族的意象思维在古代得到特别的发展而早熟,《周易·系辞传》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见乃谓之象。”“象”字有三重涵义:一指...
取象比类: “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什么是取象比类 : 就是在研究万事万物在相互联系作用时,从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组事物取出自身状态、运动变化的性质“象”,然后“...
脚跟在人体的下面,手在人体的上面,脚跟与手掌非常相似,手脚从气血运行上看是相通的,脚跟干取手掌的部位,符合人体运行规律的,按照“下病上治”的治则,“取象比类”的方法,脚跟干的治疗点应在手掌上面,所以就产生了以手掌治疗为主,脚跟治疗为辅的思路。...
常与“从容”并提的是“比类”。“类”,是古人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将熟悉的事物进行归类,再用这样的不同的“类”去认识未知事物。“比类”就是这个探索和运用的过程。 前文说过,后世的医家会在医理的细节上继续发展,而整体的框架是不变的,比如《素问》里神秘的《上经》《下经》论述了中医的生理病理:...
五行学说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世上万事万物朴素地分为五类,在五行属性的基础上,运用生克制化的关系,来说明和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像阴阳一样,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相生相克是任何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相生,就没有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没有相克,就没有事物发生发展中的协调和...
比类取象 “比类取象”,语出《周易》,是易学五行学说的一个重大研究方法。即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与形态,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无形的项目之中,借以阐述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病理复杂关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对这种事物属性的归纳方法,称为比类取象。
中医的取象比类是一种古代中国医学中使用的逻辑推理方法,它通过将人体和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进行比较和类比,以探究人体内在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这种方法注重观察和分析病症的各种表现,如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将这些表现与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进行联系和类比,以得出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取象比类的方法...
比类取象,感而遂通 子曰:“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黄帝内经》中反复强调的“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人与天地相参”、“夫道者,...
取象比类,指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又称为“意象”思维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取“象”是为了归类或比类,即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