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等,是我国民间一种祛病除灾的礼仪活动。在正月十五这天的晚上,妇女们相约外出行走,一个人持香在前面引路,专门走有桥的地方,叫做“走桥”。九、放烟火 元宵节燃放烟火的习俗,从宋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其规模可以与除夕夜相媲美,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到...
过去家家户户有两个缸,一个米缸,一个水缸。米缸代表衣食情况,水缸代表财富积累。俗话说:正月十五水满缸,八月十五谷满仓。如果米缸、水缸空了,是“大凶之兆”。一家之主会在正月十四日亲自检查米缸、水缸,即使再穷困,也会在米缸铺一层米糠或豆渣,把水缸挑满水,寓意新年生活变好。第二怕:身上衣见肉 ...
那么正月十五的天气怕这怕那的,到底什么样的天气才是有利于农民耕田的呢?什么样的天气才预示是个丰收年呢?听这句谚语“正月十五雪打灯,土坷垃也能变黄金”“不怕十五下,就怕十六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都是一年当中风调雨顺的好兆头了。正月十五对农民耕田最好的天气就是“雪打灯”了...
正月十五晚上,女同志们相约出游,她们见桥必过,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祛病延寿。发展到今天,走百病成为青年男女互相认识的一种方式。元宵节最后一个传统习俗叫做“逐鼠”。过去有不少家庭养蚕,凡是家里养蚕的,会在正月十五会熬上一大锅黏糊糊的粥,在粥的表面还盖上一层肉。大人把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角落,...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的民俗活动,主要体现在一个“闹”字上。在元宵节当天以及前后几天,人们都会敲锣打鼓、结队游行闹元宵,庆祝新春,掀起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二、吃元宵 元宵节的节日食品,就是元宵,也叫“汤圆”、“圆宵”、“水圆”、“汤团”、“糖元”、“汤元”等等,这些名字也与元宵节的...
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这是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以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元宵节的来源于民间开灯祈福的习俗。早在西汉时就有了,而真正把正月十五元宵节作为全国性节日的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有燃灯的习俗,这与佛教传入我国有关,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
正月十五天官赐福日,提醒“十五4不吃,福气不进门”,传统别丢 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在这一天,人们庆祝元宵节的同时,也寓意着迎接新一年的好运和福气。正月十五也被称为天官赐福日,这是因为传说中的“紫微星”,会在这一天下凡赐福给人间,因此人们希望在这一天通过各种活动来吸引好运。元宵节有着丰富多彩的...
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或“灯节”,是农历新年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标志着春节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正式开始。这个节日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风俗。一、元宵节的起源和历史 元宵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当时称之为“上元节”,是祭祀天神的重要日子。随着...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每年的正月十五日。其由来可追溯至汉代,最初是与祭祀天神地祇、祈求丰收和平安有关的活动,尤其是在汉文帝刘恒时期(公元前180年左右),将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下令普天同庆,大赦天下,并举行灯火祭祀,这被认为是元宵节的起源。...
5、《正月十五夜灯》——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