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孙权后来亦效法曹魏设立校事,东吴的校事亦隶属中书系统,全称“中书典校事郎”,亦称“典校事中书郎”,即负责校事工作的中书郎。 注:校事全称,见王素、汪力丁《略谈走马楼“中书典校事吕壹”简意义》。 孙权对校事制度极为推崇,夸奖曹操“御下之术,自古少有”;大肆增益校事权力,严密监视群臣动向。 (曹)操之所...
成语(Idiom):校事(xiào shì) 发音(Pronunciation):xiào shì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校事指校务或学校中的事务。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校事是由“校”和“事”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校”指学校,“事”指事务。校事的含义是指学校中的各种事务,包括教学、管理、活动等。 使用场景(Usage ...
由此可见,校事的分量。因为校事绕开了正常的司法体系,破坏朝政与体制。于是当时的法曹椽(相当于现在的最高大法官)高柔就向曹操进谏说:“设官分职,各有所司。今置校事,既非居上信下之旨。又达等数以憎爱擅作威福,宜检治之。”意思是校事们作威作福,破坏了制度。结果曹操很坦然的直接说,他就是喜欢用...
和曹操一样,孙权也设立校事官。吴国校事中的著名人物为吕壹,《吴志·孙权传》云:“初,权信任校事吕壹,壹性苛惨,用法深刻。太子登数谏,权不纳,大臣由是莫敢言。”吴国太子孙登数次进谏反对校事,但孙权不为所动,自此没人再进言。吕壹为人险狠,曾经诬陷宰相顾雍、左将军朱据等人,仗着孙权信任为所欲为。
一、“校事”是个什么官? “校事”是曹操、孙权在各自辖区内设置的一种职官官名。 关于此职官官名,文献记载说法不一。除常见的“校事”外,还有“中书”、“典校”、“典校郎”、“中书典校”、“典校事”、“中书郎”、“校曹”、“校官”、“校郎”等名称。清代学者俞正燮《癸巳存稿·校事》:“魏吴有校...
笑时校事在心间 泛黄的秋天 盼望已久的季节 左手的袖边 藏着耳机音乐会在上演 而右手的指尖 转动笔尖仿佛另一个世界 各就位 准备 跑到终点 硝烟伴随着雨点 请做好准备 考到五点 解放了明天 校事像是小时候的照片 教室座位现在都没变 回首今天我们多年没见 归来我们依然是少年 笑时...
校事官的设立和运作,不仅影响了民间的日常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体系的运作方式。这种官职的存在,对于研究三国时期的政治、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魏、吴的校事官制度,类似于现代的情报机构,但在三国时期,这些机构的运作方式和影响力更为直接。它们的存在,不仅有助于皇帝掌握更多的信息,同时...
曹操除了沿用秦代、汉代已有的监察系统外,还设置了校事机构。历经千年之后,将校事制度发扬光大的是明代。明代参照“校事”制度,设立了锦衣卫机构。它的设立初衷与校事制度,如出一辙。目的就是监督官吏、百姓的言行,成为执政者的眼线。为什么历经千年没有发展的“校事”制度,在明朝重现呢?这与两位执政者的性格相关...
百科释义 报错 校事,读音是xiào shì,汉语词语,意思是三国时魏﹑吴所置掌侦察刺探官民情事的官名。出自《癸巳存稿·校事》。 查看百科 注:百科释义来自于百度百科,由网友自行编辑。©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百度首页 问题反馈 商务合作 关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