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事”一官,《史记》《汉书》及《后汉书》等史籍均不载,汉代以前各种私人著作也无涉及“校事”官职,所以校事在汉朝之前是没有的。所以说,这个官应该是曹操首创的。那么,曹操设置这个官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清人俞正燮在其《癸巳存稿》中说:“魏、吴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厂卫。”就是和明朝的锦衣...
三国时期,魏国、吴国就先后设立了校事官,是个令大臣异常恐怖的特务组织。表面上看,校事官的职责是监督军队,防范贪腐和兵变,而实际上,校事官的权力过大,无孔不入,监视臣子言行,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当时,曹军流行一句话——“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大臣们认为杀人如麻的曹操并...
程昱之孙程晓在奏请魏帝曹芳废除校事制度时,曾这么形容校事官的权柄:“上察宗庙,下摄众司,官无局业,职无分限,随意任情,唯心所适。”看来,校事官阶尽管不高,却拥有相当重要的权柄:他们可以直达天听,亦如后世的锦衣卫。 因此观之,校事官就是魏吴两国统治者的“耳目”。据《太平御览》注引《魏略》记载:“校...
校事官:三国时期曹魏和东吴最恐怖的秘密组织 明代有东厂和锦衣卫,清代雍正有“血滴子”(粘杆处),这些都是著名的特务机构,想必不少人都有所闻。 明代的厂卫监视群臣,刺探民情,权力无边,以至于市井之间,见到衣着光鲜骑着高头大马说一口京腔的人都吓得躲着走,怕是厂卫。 而雍正的粘杆处更玄乎,据说一位臣子打牌...
官名,东汉末年曹操置,也称校官、校曹,校郎,抚军校事、抚军都尉。掌侦察刺探监督军政大臣,为帝王的耳目。清俞正燮《癸巳存稿七·校事》:“魏吴有校事官,似北魏之候官,明之厂卫,或谓之校曹、或谓之校郎、或谓之校官。”三国时魏沿置,齐王曹芳嘉平年间废。三国吴也置,后世也有沿置。
就以曹操后代曹芳即位以后,此时校事官的权利甚至比大将军还要大。这与明朝锦衣卫、东厂、西厂这样的特务机构没什么两样了。值得一提的是:明世宗嘉靖时期是锦衣卫权力鼎盛时期。此期的锦衣卫权力程逐步上升趋势,待陆炳执掌卫政之时,锦衣卫权力达到顶峰,卫权甚至超越厂权,东厂亦为之低头俯首。其实,从某些角度来...
依所掌握的史料,他们选任的校事官一般具备这两个条件:校事一般由出身卑微,地位低下的人来担任。《三国志》卷14《魏书程显传附晓传》有载:黄门侍郎程晓在提到当时横行于朝廷的校事尹模时就蔑视地说“校事小吏”,“校事区区”,并且认为这种人既愚又贱,故说“愚不得临贤,贱不得临贵”,又说他们是“小人”,“...
魏晋时期,中央监察机构扩大为御史台;唐宋之季,监察系统一分为三,即御史、谏官、封驳;明代监察制度更为繁琐,除设置了都察院、通政司、察言司、锦衣卫、巡检司等机构,更甚者是臭名昭著的厂卫特务制度,明代这一极端监察制度与三国的曹魏政权的校事官制有着莫大的渊源。为进一步讨论曹魏时期的校事官问题,笔者试从...
到了汉末,曹操为了和汉室对抗,专门成立了一个私人机构,名为“校事”。校事官主要干的事情就是充当曹操耳目,负责监察百官与吏民。 校事 曹丕称帝以后,校事的功能更强大了,“上察百官,下摄众司,官无局业,职无分限,随愈任情,唯心所造。法造于笔瑞,不依科诏,狱成于门下,不服复讯。” ...
校事就是起到一个耳目的作用,是曹操为自己设立的一个特务机构,不仅可以监视文武百官,甚至老百姓的一举一动也会被校事看到眼里,然后在汇报给曹操。这就有点像明朝时期的锦衣卫的工作了。有个大臣徐邈好酒,但是因为大量造酒会耗费粮食,曹操是明令禁酒的。这个徐邈忍不住还是会喝醉,有个校事知道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