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个独立建筑师或者实验建筑萌芽发展的年代。”柳亦春说,开明的业界前辈如张永和、崔愷等,经常召集包括大舍在内的一批对现代建筑新理念有共同追求的建筑师参与策划一些项目,产生了一种集群力量,对于推广当时的现当代中国建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让更多想要...
柳亦春,1991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优秀毕业生。1991~1994年就职于广州市设计院,1997年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学位。1997~2000年就职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任主任建筑师,2001年与庄慎、陈屹峰创办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作为事务所创办人、执行合伙人及主持建筑师至今。2012年受聘为...
柳亦春目前担任上海大舍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和作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法定代表人,同时在4家企业担任高管,包括担任上海大舍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上海和作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二、柳亦春投资情况:目前柳亦春是5家企业最终受益人,包括其在投资上海大舍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最终收益股份为50%,投资...
[ 印象 ]Vol.49 对话柳亦春 节选 从黄浦江的西岸延展到东岸,再一直延伸到杨浦滨江,上海众多“出圈”的文化建筑设计背后,是建筑师柳亦春独特的艺术眼光。放眼中国乃至国际建筑界,柳亦春都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建筑设计师。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现为同济大学建筑...
柳亦春,1969年11月出生,是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创始合伙人,同时也是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客座教授。他在建筑界享有盛誉,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的特许会员,还担任了《建筑师》和《建筑学报》杂志的编委。柳亦春还参与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以及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决策咨...
柳亦春曾说:“一个建筑的最佳状态,是在完成之后能完美融入环境,但若将其移至他处,便可能失去原有的韵味。”这恰恰体现了他对建筑与环境的深刻理解。在当代建筑追求图像化的趋势下,柳亦春更看重建筑是否能触动人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他的设计中,从不轻率地摒弃工业遗迹,而是以敬畏之心保留并重新利用这些...
柳亦春:我觉得中国文化的特点,尤其是建筑文化,其实是挺明显的,几千年的建筑历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以木构为代表的建造系统。木构建筑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建造的主流,是因为便于取材和使用,和地域资源紧密相关。 当下全球的工业化生产使得建造方法向标准化发展,对地域性的表达产生了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就是中国传统...
柳亦春简介:1991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优秀毕业生。1991~1994年就职于广州市设计院,1997年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学位。1997~2000年就职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任主任建筑师,2001年与庄慎、陈屹峰创办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作为
柳亦春: 城市更新项目中我们也会尝试结合新材料,早年用过比较重要的材料是穿孔铝板,希望通过铝板的穿孔率实现一种半透明的状态,表达江南朦胧模糊的多雨多雾天气。 到了城市更新的工业改造时期又用了一些清水混凝土材料,跟原来的工业氛围会有一定的契合度,也会去寻找做这一类材料比较好的供应商,去研究它颜色的深浅,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