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18岁的林觉民迎娶了14岁的陈意映。陈意映出生于官宦世家,她自小读书,能诗善文。虽然成婚有些不情愿,可林觉民慢慢被陈意映的才华吸引,婚后俩人的洞房小屋,陈意映取名为双栖楼。婚后一年,陈意映诞下一子,取名陈依新。1907年,林觉民前往日本留学,两年的新婚生活第一次迎来了分离。在日本,林觉民很快就找到...
”林觉民死后,他的两封决别书经人辗转送到福州的家人手中,一看到信,想到丈夫已死,陈意映立马昏倒在地,一个月后,悲伤不已陈意映更是在伤心之后,早产了她和林觉民的第2个孩子。最令人可惜的是,2年后,一直无法从林觉民的死亡中走出的陈意映,最终还是遵守了和林觉民“不能同生,但求同死”的诺言,最终因为太...
阅读《与妻书》,分析以下内容:林觉民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妻子,希望与妻子“相守以死”,甚至希望妻子先自己而死,但为什么最终却决意离妻别子、慷慨赴死?
《与妻书》又名《与妻诀别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1911年黄花岗起义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写给其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信。当时,他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志,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
林觉民在香港辗转反侧,睡不着觉。他预感到这次起义很可能失败,心里既担心国家命运,也牵挂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他知道自己此去九死一生,可能再也回不了家了。在这种心境下,他写下了两封遗书——《禀父书》和《与妻书》。在《与妻书》里,他倾诉了对妻子的爱和不舍,回忆了两人相识相爱的点点滴滴。他写道:...
林觉民写在方巾上的《与妻书》 这两封信分别是《禀父书》和《与妻书》。《禀父书》写在英文作业纸上,文曰:“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寥寥41个字,纸窄恨长,悲情...
女子名叫陈意映,她看到的信是丈夫林觉民写来的绝笔信——《与妻书》。林觉民已于5月3日在广州天宇码头被枪杀,年仅24岁。因为这封《与妻书》,林觉民和陈意映的动人爱情故事,被后人以《百年情书》为名拍成电影播映。林觉民于1887年出生在福州三坊七巷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其父林孝恂是翰林学士,与康有为同科。林父...
1911年4月24日深夜,在香港滨江楼,24岁的林觉民夜不能寐。他拿起笔,把自己最后想对妻子说的话,写进了这封《与妻书》:(白话版)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然而,全国人民中不当死而死、不愿分离而被迫分离的,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感情...
原来,林觉民在随黄兴攻打总督衙门的时候腰部中了子弹,不幸被捕,之后从容就业,年仅25岁的他成为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陈意映当即如万箭穿心,泪如雨下。眼前的每个字,都仿佛如一把尖锐的刀子,陈意映捧着字字泣血的《与妻书》,每读一个字,心便被狠狠剜下一块,最后,以至于昏厥过去。冥...
《与妻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林觉民,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林觉民、林长民同为林孝恂之子,由于其叔父林孝颖没有儿子,林觉民就被过继给了叔父。林孝颖是个博学多才的廪生,以诗文闻名于时,民国初年的一些大学者如陈衍、台静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