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教授指出,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安史之乱后海上丝绸之路即刻繁荣,但实际史料显示,海上交往或贸易真正繁荣是在贞元、元和年间,这与杨良瑶的出使活动密不可分。他还强调,神道碑的研究价值深远,可以从宦官制度、唐代政治史、唐代民族关系史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在探讨杨良瑶出使的背景时,荣教授指出,安史之乱后的唐...
《杨良瑶神道碑》对杨良瑶的海上航行情况,仅有如是表述:“挂帆凌汗漫之空,举棹乘颢淼之气。黑夜则神灯表路,白昼乃仙兽前驱。”就是如此四句话,对杨良瑶的帆船进行了最为基本的描述。 荣先生指出,“神灯表路”与《新唐书·地理志》引贾耽《皇华四达记》中所云的提罗卢和/ 罗和...
而这里贾耽所录由南海至缚达航路,似当为杨良瑶作为聘国使者西行黑衣大食的海上日志。照理,杨良瑶归国后,应当向唐德宗作出详尽的述职报告,则贾耽以职务便利获悉报告并采入个人著作,亦属情理中事。故而贾耽之于杨良瑶,恰如逻斯梯谢奴之于马哥孛罗一样。杨良瑶回国后,因功勋卓越,恩宠更渥,很受当朝皇帝的青睐。
碑文上千字,详细记载了大唐使节"下西洋"的经过。其中,杨良瑶剪发祭波,祈求海神保佑风平浪静的场景尤为感人。夜晚,他们依靠海岸的灯塔指引方向,白天则与海上的仙兽相伴而行。他们经过万国,传播了大唐的文化。杨良瑶的这次出使,不仅展示了唐朝的开放和包容,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他的故事,成为了历史中...
内容提要:陕西省泾阳县的唐代杨良瑶墓前的神道碑墓志铭记载,杨良瑶是中国古代最早下西洋的航海家,比明代郑和航海早620多年。本文先介绍神道碑的来历、墓志铭的内容,再介绍杨良瑶的身世,“下西洋”至今伊拉克一带国家的路径;最后,介绍杨良瑶航海回国后受到唐德宗重用的情况。
后有吐蕃对大唐虎视眈眈,德宗派遣杨良瑶出使黑衣大食,促进两国友好往来。杨良瑶再次不负众望。此次远航出使,比郑和下西洋早了600多年,堪称史上远洋外交第一人。 平定内忧外患,杨良瑶功不可没。可若非杨良瑶早期狠下心来自宫,也不会有今日的流芳千古,人人歌颂。
杨良瑶,736年—806年,唐朝外交官,原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后落籍唐京兆府云阳县龙云乡,即今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云阳镇,唐朝外交使节,大航海家。 唐杨良瑶神道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云阳镇小户杨村,于20世纪80年代出土,现珍藏于泾阳县博物馆。碑文记载:贞元元年(785年)四月,赐绯鱼袋,充聘国使于黑衣大食,...
杨良瑶(yang liang yao ),唐代宦官,大航海家。中国古代航海最早下西洋的外交使节,比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整整早了620年。杨良瑶(736—806),字良瑶,原籍弘农郡人,后落籍唐京兆府云阳县龙云乡,即今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云阳镇。主要参与历史事件有“借兵回纥”、“出使岭南”、“出使大食”、“平叛...
《杨良瑶神道碑》的译文和注释如下: 译文: 杨良瑶,字公遐,是弘农人。他的祖父杨晖,在隋朝做官,担任过仪同三司。他的父亲杨茂实,在唐朝做官,担任过银青光禄大夫、鸿胪卿。杨良瑶从小聪明好学,性格沉稳,善于处理事务。他担任过秘书郎、侍御史、内供奉、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监察御史、内供奉、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展览中,一位被忽略的历史人物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杨良瑶。他是已知最早出使阿拉伯的唐使,沿着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航线“广州通海夷道”出发。1984年4月,陕西省泾阳县的文物工作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了一通《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碑文记载了杨良瑶的家族渊源和生平事迹,特别是他出使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国)的经历。杨良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