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碑便是两年前惊现于陕西泾阳的《唐杨府君之神道碑》,又名《杨良瑶碑》。这尊由汤陟篆额、陆邳撰文、赵良裔书丹的唐碑,以拓本计,碑额净高50厘米,碑身净宽90厘米、高180厘米。碑文共35行,行约70字,全文约2400字左右。 从碑文可知,碑主杨良瑶(735—806)系先后供职于唐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顺宗李诵...
古人的船队还远航海外。唐代杨良瑶碑文显示,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四月,杨良瑶作为使臣曾泛舟西洋,出使大食。这次唐代远航比郑和初次下西洋(明永乐三年,1405年),早了整整620年。附杨良瑶神道碑碑文: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唐故右三军僻仗、太中大夫、行内侍省内给事,赐紫金鱼袋、上柱国、弘农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杨...
杨良瑶出使域外,执行了唐朝“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统大食、天竺”的外交政策,成为中国第一位见诸记载的航海下西洋的外交官。杨良瑶的出使反映了唐朝的政治远见,带有明显的联合黑衣大食共同抗击吐蕃的政治外交目的,也显示出唐朝与阿拉伯世界的紧密关系。其经行路线与贞元年间贾耽所著《皇华四达记》中广州到缚达的路线...
此碑便是两年前惊现于陕西泾阳的《唐杨府君之神道碑》,又名《杨良瑶碑》。这尊由汤陟篆额、陆邳撰文、赵良裔书丹的唐碑,以拓本计,碑额净高50厘米,碑身净宽90厘米、高180厘米。碑文共35行,行约70字,全文约2400字左右。 从碑文可知,碑主杨良瑶(735—806)系先后供职于唐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顺宗李诵...
考古专家研究之后,根据“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这九个字判断,这是一块神道碑,主要立于墓道之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墓志铭往往是埋在坟墓中,与神道碑摆放位置有所差别。 那么,这一块石碑的主人究竟是谁呢?碑文揭开了真相,而且是给了考古专家一个巨大的惊喜。原来,石碑主人是唐朝宦官杨良瑶,其中就记载了他作为...
碑文里最重要的记载就是杨良瑶作为唐中晚期——唐德宗的外交使节航海下西洋,在南海这个地方舍陆登舟,走过南海,从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一直到两河流域,然后舍舟登陆,抵达远在中东地区的巴格达,也就是当时的黑衣大食的首都,距今已有1220多年,较之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派遣太监郑和率船队远航印度洋西岸,早了620年。
而杨良瑶的神道碑除了写有此次出使大食,还有他在公元784年“借兵回纥”,化解了唐王朝的一场危机,以及后来的“平叛淮西”之事。其实,这块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被发现了,不过,对于其碑文的解读,由于年代久远,辨识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后来,经过不少专家的研究,该碑文的句读才有了定论。现在看来,该碑文的内容无...
杨良瑶神道碑。记录比郑和下西洋早620年的中唐外交使节航海下西洋的碑子隐藏在泾阳,昨天下午两人到处打听用了好长时间才找到,有玻璃罩反光碑文看不清楚,只能用朝圣的心情仰望下了,更多资料是在网上查的。 碑文里最重要的记载就是杨良瑶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