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达(1885年6月1日—1956年2月14日),出生于湖南长沙,汉族,字遇夫,号积微,晚更号耐林 翁 ,语言文字学家,历史文 献学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苏联科学院 通讯 院士 ,生前是湖南师范学院教授。杨树达于1905年入读于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学校;1911年回归中国,任职于湖南省教育司,历任...
今存杨树达日记除去1907-1908年两年之外,始于1920年,而此期杨树达已到北平工作,故日记所载与叶德辉直接交往反而不多。好在,1921年与1925年,叶德辉两次北游京师,杨树达作为东道主,而日记记载了诸多日常交游的细节。1920年的杨树达 1921年,夏间,叶德辉北游,住在湘潭同乡蔡传奎(1872-1924)家中,杨树达时在教育部...
1955年6月,毛主席回到湖南视察工作,这才有机会去探望自己多年没见的恩师杨树达。毛主席看到杨树达病入膏肓、面黄肌瘦的模样,当即掏出500元塞到师娘的手中,希望能补贴杨树达的生活。没成想,杨树达看到以后,生气的问毛泽东说:“润之,你哪来这么多钱?”那么杨树达究竟为什么会这样问?他与主席之间又有怎样的...
《杨树达日记》,杨树达著,莫晓霞、刘雪平、饶益波整理,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典型的学者日记、文人日记,记录了杨树达近40年的生活日常、学术思考、交游往来,内容极其丰富,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兼具。此次整理出版,是杨树达先生日记的首次完整披露。书后附人名索引,以便读者检索。>>作者简介:杨树达(1885—1956)...
毛泽东亲自召见杨树达,询问其对文字改革的意见 杨树达在黑暗统治下,忧国忧民,贫贱不移,守正不阿,反对黑暗,追求光明。抗战爆发后,他由北京返回长沙,执教湖南大学。由于薪金微薄,物价飞涨,他的生活非常清苦,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子女也被迫离校辍学。但即便是在艰难的生活面前,他宁愿“荒山忍饿写图经”,也...
杨树达与王啸苏从时务学堂同学开始,相识相知,是一生的好朋友,马宗霍也是他的密友,三个人此时都供职于岳麓山下,走动异乎寻常的频繁,日记中多有记载。但是关于他赴京之事,到底从命与否,他们的看法如何,在日记中却未有只字提及。倒是在1954年1月8日记载,自己的多年老友、任教于明德中学的陈毖涛“力主余入京...
主席和杨树达都没有服软,大义凛然,身先士卒地指挥学生往里冲,士兵拦不住,代表团这才进到丰洋园。在丰洋园毛主席和杨树达舌战群儒,激烈辩论不落下风,在代表团力争下,靳云鹏的秘书长同意谈判,公民、学界、学生各派两名代表,谈判刚开始杨树达就拍案而起,高声质问道:“湖南这么多学生从湖南冒着风雪严寒...
1955年,湖南长沙,毛主席得知杨树达身患哮喘,立即前去看望。 来到杨树达家,毛主席看到他满脸病容地躺在床上,不禁心下叹息,忙将带来的药品和500元钱交到杨夫人手中。 谁知,看到那沓钱,杨树达不但不表示感谢,反而因此训斥毛主席。 杨树达是何许人也?面对毛主席的嘘寒问暖,他又因何训斥堂堂一国领袖?
1949年春节,湖湘耆宿刘善泽(字腴深,晚号天隐)教授病逝于长沙岳麓山,随后,杨树达的次女杨德纯将此消息转告身在广州的父亲。2月8日,杨树达给刘善泽的夫人发去唁函并在日记中写道:“纯女告天隐于除夕前一日中风不语,新正五日去世。廿年老友,一旦作古,痛悼不已!腊月得见其怀诗简,匆匆未复,辜负故人...
出乎意料的是,当杨树达目睹毛主席递来的那500元大洋时,非但没有伸手接纳并表达谢意,反而出其不意地对毛主席发起了一连串的“灵魂拷问”,好奇地探究起这笔不菲的500元巨款的来源究竟是何方神圣?究竟杨树达老先生与毛主席之间有着怎样的深厚渊源?他的真实身份又是如何?让人不禁好奇。【文学大家为国家】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