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存杨树达日记除去1907-1908年两年之外,始于1920年,而此期杨树达已到北平工作,故日记所载与叶德辉直接交往反而不多。好在,1921年与1925年,叶德辉两次北游京师,杨树达作为东道主,而日记记载了诸多日常交游的细节。1920年的杨树达 1921年,夏间,叶德辉北游,住在湘潭同乡蔡传奎(1872-1924)家中,杨树达时在教育部...
“三反”思想改造运动过去后,毛泽东回湖南时,在餐车上召见了杨树达,询问他对文字改革的意见,并要他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到北京开会。杨树达兴高采烈,激动万分,他感到这不仅是党对他个人的信任和爱护,也是对广大知识分子的关怀和鼓励。毛泽东亲自推荐杨树达出席全国政协会议,使他引以为生平最大的荣誉。此后,他还先...
杨树达(1885—1956),中国语言文字学家。字遇夫,号积微,湖南省长沙市人。1897年考入梁启超等举办的时务学堂。1905年,官费赴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先后在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任教。1920年再度北上,在北京一些高校任教,先后任北京高等师范国文系主任、清华大学国文教授等职。1937年返回长沙,任湖南...
《杨树达日记》,杨树达著,莫晓霞、刘雪平、饶益波整理,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典型的学者日记、文人日记,记录了杨树达近40年的生活日常、学术思考、交游往来,内容极其丰富,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兼具。此次整理出版,是杨树达先生日记的首次完整披露。书后附人名索引,以便读者检索。>>作者简介:杨树达(1885—1956)...
这一年的中秋节,毛泽东特意邀请恩师杨树达来到了中南海。在中南海小湖里,毛泽东亲自掌船,师生两人再续往事,度过了一个快乐的中秋节。1885年,6月1日。杨树达出生在清末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中。父亲在读书上对他颇为严厉,年少的他常常在家中书房读书。图 | 杨树达 他在中国接受传统教育,不久全国开展西方新式教育,...
从十几岁直至晚年,杨树达不断记载日记,观其自述,其日记还具有相当的时代价值。总的来说,杨树达是一个日记观念极其强烈者。早年在求实书院读书时,即已遵循晚清蔚为可观的书院日记传统,写下以读书修身为主旨的日记。至于东游日本之后,杨树达又有日记记载,这部分日记即近代海外游历日记潮流一分子。1920年以后,...
主席和杨树达都没有服软,大义凛然,身先士卒地指挥学生往里冲,士兵拦不住,代表团这才进到丰洋园。在丰洋园毛主席和杨树达舌战群儒,激烈辩论不落下风,在代表团力争下,靳云鹏的秘书长同意谈判,公民、学界、学生各派两名代表,谈判刚开始杨树达就拍案而起,高声质问道:“湖南这么多学生从湖南冒着风雪严寒...
1955年6月,毛主席回到湖南视察工作,这才有机会去探望自己多年没见的恩师杨树达。毛主席看到杨树达病入膏肓、面黄肌瘦的模样,当即掏出500元塞到师娘的手中,希望能补贴杨树达的生活。没成想,杨树达看到以后,生气的问毛泽东说:“润之,你哪来这么多钱?”那么杨树达究竟为什么会这样问?他与主席之间又有怎样的...
杨树达全部作品:大师讲堂学术经典:杨树达讲文言修辞,杨树达日记(一九四八—一九五四)(精),词诠,汉书窥管,汉代婚丧礼俗考,高等国文法,民族风俗史(套装共6册),杨树达:论语疏证,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世纪文库:中国修辞学
杨树达与王啸苏从时务学堂同学开始,相识相知,是一生的好朋友,马宗霍也是他的密友,三个人此时都供职于岳麓山下,走动异乎寻常的频繁,日记中多有记载。但是关于他赴京之事,到底从命与否,他们的看法如何,在日记中却未有只字提及。倒是在1954年1月8日记载,自己的多年老友、任教于明德中学的陈毖涛“力主余入京...